《剪羊毛》教案——三年级音乐汇报课叶佩雯2015年4月3日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夸张地形容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童趣。歌曲为2/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前三个乐句节奏基本一致,附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贯穿其中,句末都以“X.X|X0|”这一节奏型收尾,旋律中以分解的主和弦音进行,使得曲调色彩十分明亮,情绪轻快活泼,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练、轻捷的动作。第四乐句从高音“2”的附点节奏开始,连续级进下行八度到“1”。突然反跳上行八度,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三、四乐句,使整首歌曲既有对比,又完美统一,音乐形象鲜明。二、教学目标1、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中,有效的聆听和演唱歌曲,感受劳动的快乐。2、通过2/4拍子的恒速训练,感受歌曲的节奏美。3、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基本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表达歌曲愉快活泼的情绪。三、教学重点通过有效的聆听和演唱,感受澳大利亚民歌的风格,体验劳动的快乐。四、教学难点能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五、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钢琴六、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2/41.23.4|5—|5.43.2|1—||同学们你好,叶老师你好。(二)热身(初听音乐)播放《剪羊毛》伴奏音乐,学生跟随老师做律动。(三)情景引入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旅游吗?恰逢春季,让我们一同出去走走?播放图片幻灯,聆听音乐。师:在旅途过程中,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到了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那里不仅风光迷人,他们也是世界上养羊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世界排名第一,每当春季,剪羊毛是当地一年一度的传统活动。今天我们就一下来感受剪羊毛带给我们的乐趣吧。(引出课题)叶老师想看看是哪个小组能学到真本领,剪到的羊毛最多(四)学唱歌曲1、出示歌谱,边听边看歌谱。设问:①歌曲可以分为几段?②通过刚才跟着音乐律动,你能发现每段中有几个乐句?③哪几个乐句是一样的?(分四组进行讨论)2、跟钢琴轻声模唱第一段旋律,小组互相学习,随后进行小组比赛(哪组能准确唱出其中一句加3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学,训练学生听记能力。从展示中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3、正确连贯地演唱第一段(注意附点节奏和休止符)。4、模唱第二段旋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带色块的旋律和其他几句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启示:节奏有什么不同?音高上又有什么不同?)因这段旋律音区较高,学生模唱高音时,要多用些假声,并轻声演唱,切记喊叫。5、学唱歌词时,设问:(1)歌词中的“白云”、“雪堆”、“丝绵”、“皮袄”指的是什么?(2)剪羊毛也是比较累的劳动,但人们有没有感觉到累,为什么?从你对歌曲的理解中,你认为用什么样的速度和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牧羊人愉快劳动的心情?6、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7、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第二段伴奏。(1)分组讨论,选择那些打击乐器,选择怎样的节奏,都让学生自主决定,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此时注意引导学生相互聆听乐器的演奏效果,在乐器的“表达与表现”上探索和掌握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2)展示、交流并进行点评。(五)小结(1)总结小组得分(2)德育、情感渗透同学们刚才表现得可真好了,今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了澳大利亚草原上逛了一圈,感受到当地牧羊人通过劳动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和自豪。他们把剪下的羊毛制成衣服、围巾、披肩、毯子等。羊毛给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创造了幸福的生活。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像他们一样,只有努力劳动,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同学们,用你们的智慧与汗水,努力奔跑吧!(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