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标学习之体会VIP免费

课标学习之体会_第1页
1/3
课标学习之体会_第2页
2/3
课标学习之体会_第3页
3/3
课标学习之体会__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之我见下东中学周这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由来已久,一般认为这是一对矛盾,有人甚或认为这是一对你死我活的矛盾。笔者以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是对立统一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立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本文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历史源流、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异同谈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正确把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有文章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并且是一对你死我活的矛盾。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对立统一论和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笔者以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是对立统一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立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关键是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一、认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历史源流。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春秋时的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并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这种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而设计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做法应该就是素质教育的源流。后来,科举制度以“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以考试选拔官吏人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应试体系,造成了“天下读书人皆为科举读”的结果,也正是这一结果,最终造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方式从素质教育转而向应试教育倾斜直至后者成为主导的局面。解放后,中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的输送有着强烈的“对口”性质。目的决定行为,教育也在这样的目的指挥下形成了选拔人才的最终方式主要是考试。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完全针对了中、高考的选拔而安排课程和课堂教学。应试教育也因此独大。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才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虽然仍旧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但是对于培养的结果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方面,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再以具体的社会分工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为主,学习是为了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方法和手段。这样的教育方式称之为素质教育。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素质教育的主流化渐成不可逆转的趋势。顺应形势,1993年,中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把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跨世纪教育的战略重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突出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坦言,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总潮流。二、把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异同自然,我们无法回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异:一是应试教育以目的为导向,强调基础的掌握和精确,相对比较忽视对于外延知识、迁延性知识的掌握;而素质教育则是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以此丰富受教育者的外延知识储备即尽可能的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增强其知识储备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二是考核的标准和方式不同。应试教育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素质教育考核学生的各种能力。三是学生参与程度不同。应试教育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难以进行自我完善,难以作出独立的判断。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参与教育整个过程,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相同之处:一方面,其目的是一致的。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源出发点是统一的;二方面,其过程是一样的。从教育的传授步骤来看,都是从核心的内涵性知识不断延伸到外围的外延性知识,由习得基础知识不断发展到习得高级知识,其过程是一样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利相辅相成,达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课标学习之体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