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堂上应做的三件事:“一说,二讲,三训练”“一说”:只说学生“不知道”的,而且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学习这一部分知识不光有这份能力,而且在能力上还有富余。这一环节仅解决学生由“不知——知”的问题。应言简意赅,轻描淡写,把知识点拉得与学生距离越近越好。“二讲”:只讲学生“不懂”的内容。这一环节仅解决学生由“不懂——懂”的问题。多数教师生活中做得到,上起课来却做不到。“三训练”:我经常听有的的老师在考完试后,“某某题我是讲的原题,他们还不会”,这原因到底在哪呢?学生只是达到了“知”和“懂”还远远不够,充其量也仅是达到了眼高手低的程度。因为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在听你老师滔滔不绝的说和讲,根本没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抓住“新环节”,狠练。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即动脑、动口和动手。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信息输出——反馈——调节——再输出”;对学生来说是“接受信息——贮存——内化——反馈——调节。”要变“教师的自我表现”为“学生主体表现”。要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练的机会,教会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表现,要以肯定为主,鼓励为主。使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进步,时时享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学新知。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越学越高兴,越高兴越爱学。数学新课教学是“画龙”,而复习则是“点睛”。复习是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习课呢?首先,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自主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针对性原则。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三、系统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其次,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一、忆。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口述。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有关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二、梳。“梳”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梳”的过程是梳理、沟通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三、析。对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这一环节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上。如内容较多时,可以分类、分专项进行分析、对比。四、练。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