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如何设计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在教育部拟定200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过程中,曾提出一个修改稿,其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什么是任务驱动?为什么要用任务驱动?必须弄清楚。一、什么是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首先弄清什么是“任务”。按一般的定义,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幅图形、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还可以是一个网站。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特点在传统教学中,背课文、解数学题,都可以说是“任务”,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任务应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的、生造的。如数学题目中“两个水管灌水”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有些信息技术教材中,把一首四言诗,四句分别设置为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这是生造的,因为任何书都不会这样排版,这样的例子就不能叫做任务。有些教材中的数据库部分把几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全放在同一个库中,其中有些数据纯粹是为了讲这种类型数据而设置的,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必要的,这样的例子也不能叫任务。当然实际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为了教学需要可以对实际的例子作一些简化,但这种简化必须是在可允许范围内的。例如一个班学生成绩,在举例中可能只用了10个人等。科目也可能是4~5科。只有真实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探求的欲望。真实性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即培养学生道德的内容。2.整体性任务一般不要太小,太琐碎,一般要能分成几个子任务。如用字处理软件完成一张板报。完成一首诗的输入,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当然有时为了讲解一个较难的知识或操作,有时专举一个小例子,这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这只能叫做例子,不能叫做任务。3.开放性任务一般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产品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只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4.可操作性和适当性可操作性指的是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实现。例如“把文章排版”不是任务,因它不具体,哪篇文章?怎样排版?这只能叫做要求。如果改为“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荷塘月色’文档”,就可操作了。如果再加上“题目居中,三号字,作者名靠右……”等,就更具体了。适当性指的是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超过7个。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的新知识,是不可能的。例如,有的教材在讲Excel时,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一张工作表,短短两页就涉及了20多个新名词,这样的例子就不适合做教学中的任务。有人把“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与案例、实例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以上4点就是这两者的重要区别。三、什么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通过输入一首诗,编辑一篇文章、一个通知、一个板报等任务,来学习文字处理的有关操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5个任务来完成有关的教学。(1)输入和保存古诗“春晓”。涉及的知识点: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文字的格式化、修饰。(2)编辑图文并茂的“春晓”文稿。涉及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