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弦乐作品的奇葩瑶族舞曲德阳市第一小学学生管弦乐队指挥:钟俊教学目标:1、了解管弦乐队常识;2、弦乐的连弓、碎弓演奏技巧与主题表现,木管、铜管乐器的吐音与主题表现;3、能根据《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通过乐队演奏再现出来;教学过程:一、上月,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市一小管弦乐队参加市首届音乐节器乐比赛荣获了一等奖,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自己的表演:(看录像)二、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西洋交响乐的知识?1、什么是交响音乐:交响音乐又称交响乐,广义上讲,可以包括大型管弦乐队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包括交响曲、交响诗、交响组曲、协奏曲等。狭义地说,它单指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交响音乐是音乐艺术中具有较高品位的高雅的音乐种类。2、一些杰出的音乐家(1)18世纪中后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2)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3)19世纪晚期:马勒、西贝柳斯、格拉祖诺夫(4)19至20世纪: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3、交响乐队的发展:(1)、海顿时期只是一些编制不全的管弦乐队。(2)、莫扎特时期也只是局限在室内乐特征的小型管弦乐队。(3)、贝多芬最终完善了交响乐队的形式和编制,确立了双管和三管编制。(4)、马勒、理查·施特劳斯以后出现了大型四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和各种特性乐器,使交响乐队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三、介绍《瑶族舞曲》管弦乐《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这是一首非常值得仔细聆听,反复回味的单乐章管弦乐曲。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丰富、生动的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据说,该曲先由刘铁山有感于粤北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场面,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后由茅沅将该曲的部分主题改编为管弦乐,最终完成了这首中国管弦乐作品中的奇葩——《瑶族舞曲》四、管弦乐《瑶族舞曲》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引子以弦乐拨奏出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即将开始。乐曲模仿优雅的长鼓节奏轻轻奏响,描绘月光下瑶寨的男女老少从各自家中纷纷进入寨中的旷地的情景。逐渐带起第一部分。除食指外的四指控制弓子,食指稍微外翻,拨指板大概两三厘米的地方,拨的时候食指不能勾弦,自然伸直,弓子向琴头方向倾斜,大概45度左右。拨弦要用指尖(拇指应用指甲)轻巧敏捷的拨动琴弦。如果用指肚在琴弦上的弹压滑动来求得拨弦声,就很容易触动另一琴弦,使拨弦效果显得浑浊而模糊。第一部分(A段)主要描写美丽的瑶族姑娘婀娜多姿的舞步。音乐非常柔美轻缓,人们仿佛看到节日之夜长鼓奏响歌声轻起时,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之下。乐队的弦乐器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宛如窈窕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美轮美奂。左手要按实,揉弦要一直揉,弓速要平稳,能拉饱满的一弓,到弓尖的时候不要抽。轻碎弓:一般在弓尖轻轻演奏,以腕指结构的运动为主,弓段使用很小,手腕只使用横向动作。由于不需要抵消弓予上半段的重量,小指一般可离开弓杆。随着主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姑娘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气氛逐渐热烈,管乐奏出活泼欢快的主题,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行列,欢腾舞跃起来,尽情抒发了兴奋的心情第二部分(B段)悠扬的旋律由小提琴奏出,恰似一对人们正在边歌边舞,相互表达爱慕之情,共同品味着生活的甜蜜,憧憬著美好的未来。旋律在安宁富有歌唱性中发展,时而又出现跳跃的节奏型(小号、长笛)。深情委婉又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独具韵味。通过舌尖不断的运动,舌头就像刀一样,把气流中的长音切成一块一块的短音而形成的如果掌握好,每个短音就会有像珍珠那样一颗一颗,达到明亮的艺术效果。舌头、喉头放松,口型、姿势、用气三要素。第三段(A段再现)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人们纷纷加入舞列。欢跳着,旋转着,舞之,蹈之,气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