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发烧”全球“感冒”2015-04-2705:39:12来源:南方日报(广州)或许你感受得不是很明显,但确确实实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正在持续影响着全球气候。去年4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就开始“发烧”,到10月份正式形成了厄尔尼诺事件,并将持续到今年夏季或者更久。大多数人对厄尔尼诺现象并不陌生,1998年我国遭受的洪涝灾害仍然令人记忆犹新。这个最初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从而引起洋流、大气环流甚至是全球气候系统明显变化的天气现象,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一股发端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不正常暖流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的?或许你已经很熟悉这个气象专业术语,但你真的了解它吗?南方日报记者李秀婷谢庆裕实习生欧维维策划统筹:陈枫黄慧莹1、“圣婴”西北信风的加强,会把西太平洋的暖海水吹向中东太平洋地区,使得海表温度逐渐增加,并且抑制中东太平洋地区深处的冷海水上涌,从而形成厄尔尼诺事件18世纪,南美洲太平洋东岸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渔民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次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本来盛行的秘鲁寒流则减弱甚至消失。秘鲁寒流造就了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当寒流减弱或消失时,随寒流移动且性喜冷水的鱼类便大量死亡,渔民损失惨重。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无奈的渔民将其称为“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这是“圣婴”的意思。广东省气候中心首席伍红雨介绍,“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比常年持续偏高的现象。当该海区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称为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在春夏季开始发展,冬季发展成熟,强度最强,此后逐渐衰减,持续时间一般从6个月到1年半。1厄尔尼诺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表明,越过赤道的西北信风可能是“罪魁祸首”。伍红雨介绍,西北信风的加强,会把西太平洋的暖海水吹向中东太平洋地区,使得海表温度逐渐增加,并且抑制中东太平洋地区深处的冷海水上涌,从而形成厄尔尼诺事件。除此之外,最近也有科学家提出,中东太平洋地区海底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引起厄尔尼诺事件的因素。由于厄尔尼诺影响因子错综复杂,目前仍然是气象、海洋甚至多领域共同研究的热点话题。说到厄尔尼诺,就不能不提它的孪生姐妹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比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带来的异常天气与厄尔尼诺常常相反。厄尔尼诺事件一般会使中东太平洋及其邻近地区形成洪涝灾害,而在西太平洋及其邻近地区形成旱灾。从全球范围来看,厄尔尼诺常常造成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逊河河水猛涨;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等。我国是一个深受厄尔尼诺影响的国家。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西北太平洋地区生成台风个数可能偏少,但生成的台风强度易偏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多雨范围会增大,南方易发生洪涝,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冬季容易出现暖冬。不过,伍红雨表示,由于影响全球气候异常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各次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气候灾害影响也不同。2、“感冒”当某一地区温度持续增高或降低时,海洋与大气之间就会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全球“感冒”为什么一个局部海域的海水温度增高能够带来全球性的天气变化?伍红雨解释,其实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紧密,都会对全球的气候分布产生影响。当某一地区温度持续增高或降低时,海洋与大气之间就会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因此造成全球气候的“紊乱”。正常年份时,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在赤道变成暖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岸形成“赤道暖池”,而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则较低,形成了太平洋的寒暖流循环。对应这两个海域,它们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