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寒食:清明前两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禁火三日清明:四月初,踏青扫墓、祭祀。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A.秦始皇时期C.宋太祖时期D.唐太宗时期解释:西汉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B.汉武帝时期B2.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解释:①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关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④与新中国成立有关B.④②①③B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农历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四月五日或六日。1.祭扫亲人的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A.懂得珍惜生命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C.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解释:认真分析清明节扫墓习俗,可得出正确答案。D.增强爱国爱家的意识D2.“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A.①②④B.②③D.②③④解释: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完全确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科学性。②③说法错误。C.①④C解释: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北宋科学家沈括提倡改革历日制度,按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这种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日制度,称为“十二气历”。3.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的制订,应归功于A.汉武帝B.僧一行D.郭守敬C.沈括C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1.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B.积淀的是深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解释:由材料中端午节习俗和起源的多种说法,可知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等,但不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A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神话传说和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与中秋节有关。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