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语言的感染力语文组薛毅涛高尔基说过:“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以及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绘的艺术”。就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而言,其语言有情、有形、有美、有声、有色。教师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作品中的事物在学生的想象中活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染力,把学生引入到作品中的艺术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环境、美的生活和美的心灵的陶冶。一、个人状态影响语言的感染力有的时候,我们不是需要更多的知识,而是需要更好的状态。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者要友好的状态:精满、气足、神旺。因此教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如果一位教师愁眉苦脸地进入课堂,可能使学生原先高涨的情绪像潮水一样退去;相反,如果一位教师以高昂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将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愉快,从而给和谐语文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善用修辞,讲求艺术我们先感受一下下面这些例句的感染力:人生就是一场戏,而母亲的戏和我的戏都是独角戏。母亲的剧本有我,但我却放弃了演绎的机会;我的剧本中也有母亲,而我却拒绝让母亲演出。六月的雨就是无情的你,伴随着点点滴滴痛击我心里。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不难看出,这些例句极具感染力,都用到了一定的修辞。不同的修辞给人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喻——形象美排比——气势美引用——哲理美设问——波澜美反问——阳刚美对偶——音节美反语——讽刺美比夸拟引更生动,排偶反复情势浓。善用修辞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常用的有绽入艺术的比喻,增强气势的排比,浓化情感的拟人,也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用到其它修辞手法。总之,为了文章的神采飞扬要善于巧用、妙用。三、多用成语,讲究用词成语既然可以做句子的各种成分,它本身又有许多优越性,所以成语在课堂语言里也就使用得相当广泛。在一个句子里连用几个成语,也是常见的。下边举一些实例,并略加解说。这也值得你们大惊小怪、冷嘲热讽。(《鲁迅全集》卷五引《奇文共赏》)这句话里连用了“大惊小怪”“冷嘲热讽”两个成语。“大惊小怪”是我们口头上常用的成语,宋朝的朱熹就已经用过,见《朱子语类》。“冷嘲热讽”意思是用名言暗语讥笑讽刺。“冷嘲热讽”和“冷言冷语”的意思很相近,但是又有区别。“冷言冷语”指的是讥笑讽刺的话。如果把这里所引的句子改为“这也值得你们大惊小怪,冷言冷语”,就感觉着有点儿不顺,这是因为这里应该用动词,不能用名词。“冷嘲热讽”可以作动词用,“冷言冷语”适宜于作名词。这类细微的区别,使用成语时也应该加以辨析。又如:干部雷厉风行,战士就不会松松散散;干部一丝不苟,战士就不会马马虎虎。(《人民日报》社论《把三八连队作风传播到全国去》)这句话里用了“雷厉风行”“一丝不苟”两个成语。“松松散散”“马马虎虎”还没有取得成语的资格。“雷厉风行”意思是像雷响那样猛烈,像风刮那样迅速。往往用它形容作起事来说干就干,声势猛烈迅速的情况。这个成语出于唐朝韩愈的《潮州刺史谢上表》,原作“雷厉风飞”。“一丝不苟”是形容作事严肃认真,对极细微的地方也绝不马虎过去。从上边所引的这些例子看来,成语的使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因此,我们提高语言也就很有必要对成语加以注意,并且学习使用它。四、巧用俗语、歇后语,雅俗共赏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亮剑》热播之后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观众对其津津乐道,特别是关于剧中人物的语言。如果说《亮剑》的粗话连篇是小说的一大特色的话,那么其中使用大量的俗语,歇后语就是它的另一道光彩了。经统计,《亮剑》中使用到的俗语和歇后语有109句之多,如:虱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有来无去不成买卖一口唾沫一口钉脑袋掉了碗大的疤歇后语共用了12句,其中如:猪鼻子上插大葱——装相(象)呢脱了裤子放屁——多费一道手六月的冬瓜——毛儿嫩骑单车放屁——冒充摩托俗语,歇后语是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