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网络文章)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我们拿什么来铸造国家未来的灵魂?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神。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火热现象,我市多所学校也陆续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筑牢文化根基。用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传统文化进校园,让我市的校园文化建设呈现了喜人的变化,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什么样的切入点?用什么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哪些传统文化能在校园扎根发展?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近日,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我市部分中小学校,了解我市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以诵读经典为切入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存在于两千年来传诵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篇章之中。以中小学生接受能力来看,《三字经》、《弟子规》无疑是非常好的入门教材。类似的蒙学教材,不仅将天文地理、生活生产、历史人物、人情世故、成语典故、文化知识融为一体,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需知识几乎全部包括其中,而且用词简练,读起来又合辙押韵,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由诵读传统经典入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以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做到知行合一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多所小学、中学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教材。“朗读与背诵《弟子规》是我们晨读的一部分,由朗读到理解,再到践行,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我们还以《弟子规》为指导给孩子留亲情作业,从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到角色互换体会父母的辛苦等等。老师和家长都切实地感觉到孩子们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他们学会了感恩,更懂事了。”乌马河区第一小学的政教主任于文这样说。在伊春区第八中学,学校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以及全体同学都熟记《弟子规》,并积极采取笔试、竞赛等活动进行测试,追踪教师及学生对《弟子规》的掌握程度。学校还邀请市“仁爱学堂”李冰开教授为全体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同时将国学教育引进学校,每周四下午七八节课,国学教师潘峰等人为师生讲解《弟子规》。让师生更加深入、生动地了解《弟子规》内涵。以知行合一为落脚点言行并举、行而后知、寓教于生活之中,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最终落实到行动上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目的。伊春区黎明小学实施孝雅教育,大力开展“学孝、行孝、传孝”和“学雅规、正雅态、扬雅风”系列教育活动;伊春区丰林小学开展了“洒扫应对”、“日行一善”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谦恭有礼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孩子们“寻善源、存善心、发善言、行善事”。走出校园,学校还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子”、“一帮一”等丰富多彩的互助活动,并结合创文、创卫等活动进社区、关爱空巢老人,培养孩子们的道德礼仪。在行动中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在践行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在学习经典中,重在立行。伊春区第八中学在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活动中,开展“学一句,做一句”的践行。开展诚信班队会,让学生们讲讲自己对诚信的看法;通过“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国不可辱、民不可欺、我当自强”教育活动、“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爱老、敬老、助老”系列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弘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中让经典成为学生行动指导。全校学生每人一张“善行录”,做到天天有善行记录,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作用以及品格、行为规范影响带动其家人、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第八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崔秀丽这样评价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作用:“这些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由原来没有爱心、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对家长没有感恩,而变为有爱心、有目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