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3、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1、(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齐——《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2、听写词语(1)请大家拿出自备本,听写本课的几个词语暮春三月依依惜别繁花似锦暂时饯行誉满天下按捺不住脍炙人口友谊伫立(2)全对的同学举手。这些同学上节课学的很扎实。其他同学错的改过来,希望你这节课能够好好的努力。师:改好了吧?一起来读一读。(3)你能选用黑板上的词语,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就在这暮春三月,两位大诗人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指着黑板)找找看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师:你找得真准!(板书:依依惜别)为什么?相机理解词意。4、“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呢?(1)指生说后,师总结:依依是留恋的样子;惜别是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2)请你把这深厚的情感融入这个词中读出来。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扣文眼,悟惜别之情。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的2-4小节,读一读,想一想,好好体会体会哪些语句让你读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你可以圈圈画画,并在一旁写写批注。师:这份惜别之情,你从哪儿体会到了?1、从美景和“藏“中体会惜别之情李白和孟浩然一会仰望蓝天白云,……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师:你很会读书。那个词特别让你关注?(1)从这个“藏”字你体会到什么?1他们是怎么藏的呢?(“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仰望“和”远眺“都表示看,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仰望是向上看;远眺是向远处看。师:我们知道,暮春三月,春意盎然,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长江边的景色更是迷人,(出示图)你会用什么词语或诗句来形容这个画面?(桃红柳绿、杨柳依依、春色满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3)也正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暮春三月—引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过渡:这么美的景色,谁看了都会陶醉,两位大诗人也是在欣赏这美景吗?(不是)那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预设:他们是在掩饰离愁,在故意拖延时间,好让相聚的时光再延长些。师:是啊!挚友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他们将依依惜别的深情藏在心底。师:一个“藏”字更足见其情感的深厚。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一小节,读出这份依依不舍的深情来。师:这份惜别之情还从哪儿可以体会出来?2、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依依惜别之情(1)“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师:从哪儿读出不舍?师:是啊,还未分别就想着见面,这是何等的不舍啊!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读出一份离别的感伤来。(2)师:李白为什么这么不忍分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说的这句话。(ppt呈现“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师:言为心声,李白的话让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师:从哪里体会到的?“夫子”:古代对学者的尊称,人品好,学问高才能称为“夫子”六个“您”:是敬称,只有对长辈或者值尊敬的人采用。“兄长”和“老师”:相机出示背景简介:李白很仰慕孟浩然,公元七百二十五年,李白坐船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在湖北襄阳鹿门山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而当时孟浩然年长李白十二岁,所以会像兄长和老师一样照顾李白。指导朗读:谁能读好李白的话,读出敬仰之情来?(3)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诗篇人品)2孟浩然,是唐代最早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家喻户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真情流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