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情境创设中避“重”就“轻”的现象南宁市邕宁高中李志军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设情境问题不断被运用于教学中,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但在运用情境问题中也存在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问题,影响教学改革和实效笔者就运用情境问题中出现的避“重”就“轻”问题作初步探析。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情境创设学生主体随着新课程理念推行,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许多地方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新课程更加注重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学科知识,注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如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与政治新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的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自己逐渐建构、生成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创设情境问题不断被运用于教学中,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但在运用情境问题中也存在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问题,影响教学改革和实效。笔者就运用情境问题中出现的避“重”就“轻”问题作初步探析。一、情境创设中的避“重”就“轻”现象1.反客为主—重教师对情境问题的设计、解决,轻学生对问题的生成、参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真是问题完美的设计者、解决者,往往把学生可能的问题都想到,实施教师“自导自演”的问题式教学。结果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以学生为‘主体’的“接受”应试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又演绎成教师为主导的“设问”,学生为主体的“应答”模式。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权利,使本该充满“问号”的学生变成了“句号”,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2.无的放矢—重情境的趣味性,轻主题的凸显性。政治教学的理论性较强,若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如歌曲、小品、诗歌、故事、漫画案例、角色扮演、演讲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创设情境问题,诱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掌握教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很容易达到“情”“理”交融。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听一些公开课教学,一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设置情境时,片面强调情境的新颖、趣味性,轻主题内容,把课堂当成是向学生展示生动情境的场所。学生目不暇接、热热闹闹,究起来空洞无物,不但不能解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滋长学生轻浮、狂躁、傲慢的思想情绪。3.不分主次—重问题设置的面面俱到,轻主要、重点、难点问题的突出问题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发展以及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择要设置,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难易与适度之标。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引用材料多、问题多,分散了学生对主要问题的注意力,干扰学生对主要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问题难易上,有的难度过大,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引不起他们探求问题的积极性;有的要求过低,就没有思维想象的空间,轻而易举就解决了,学生很难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可见教师要审时度势,在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处于多数学习者思维上,最近发现区,以“跳一跳能摘到果实”情境问题为宜。4.本未倒置—重问题结果,轻学生体验、感悟。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是十分重要。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思维按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旨在引出确定的认知结果,实现预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目标。而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插嘴”“争论”“标新立异”的问题,由于它与教师预定认识结果相冲突毫无准备,加上缺乏随机应变、换位思考、答案开放等教学机智,就会一时语塞,不知作答,学生的问题解决不了,教学也就草草收场了。这种重认知结果,轻学生对问题探究、交流、讨论,轻学生对问题的体验与感悟,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滋长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惰性。5.事倍功半—重问题意识,轻方法、技巧、规律的探求。1新课程学习是以“问题”的提出来呈现教学目标,并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来开展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学的质量就取决于问题质量。在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