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摘要:以互联网及无线网络为代表的媒介快速发展,标志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它颠覆了民众传统参政议政的方式。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政府的举止言行加上网络传播便捷,都会产生巨大的舆论漩涡,所以新媒体的产生对政府公信力是一种挑战。因此本文从政府提升新媒体素养、提高公民素质、加强信息公开、强化回应机制、加强网络监督五个方面来提高政府公信力。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有335万个网站,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新增网民3117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我国,把互联网说成是大众传媒也不足为过。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通过互联网关注政府,评判政府。如果政府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迅速引起民众的围观,形成社会舆论,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怎样努力提升政府公信力成为现阶段政府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一、政府公信力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处境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2]是民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的满意度、认可度,是政府通过长期的实际作为取得民众的信赖,满足民众期望的一种权威性资源、无形资源、软实力。它是政府影响力和威信力的综合反映,是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即时性等特征的新媒体给提高政府公信力既带来机遇,也有挑战。(一)新媒体时代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机遇1.新媒体加快政府信息的传播速度由于新媒体通讯便捷、易于传播,网友只要打开电脑、手机、平板等,就能随时随地了解政府部门的动态,知晓政府的政策、方针,这样就减少了政府与群众间的距离。当有突发事件时,记者、采编和制作人员可以现场采集第一手资料并在第一时间内播送正在进行的事件,促使群众能够更快地了解周围世界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避免种种猜测,抑制谣言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信息通过层层传达,才能到达老百姓的手中,耗时耗力,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信息难以避免会衰减、失真,老百姓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新媒体促进官民信息沟通,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基础。而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通道,加大了公众政治参与的空间和机会,提高了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通过网络,任何公众都可以便捷地了解政府的计划和政策。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互动性,公众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政府官员直接进行交流互动,使政府机构能够及时了解民意,发现症结,制定出符合民意的科学决策。3.新媒体推动网络监督,反腐倡廉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公众在参与舆论监督时能无所畏惧,勇敢地揭露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民主化监督形式。人们通过网络把自己身边不合理事件及时传送到网上,引起很多网民的评论、跟帖、转发,扩大了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范围,产生一股不可阻挡的舆论力量,迫使政府作出符合民意的决定。现今,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途径行使监督权,揭露腐败行为,抨击腐败现象,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起到震慑、制约作用,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力量。(二)新媒体时代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挑战未来学家尼葛罗庞蒂曾言:“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因此,在了解到新媒体给政府公信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挑战。1.网络信息的客观性问题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能够随心所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政府的限制和约束。每个网名都能够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传递政治信息,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并且可以规避政治风险,逃避道德责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