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我做主”——高效课堂之我见陇县温水镇坪头小学郝书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内,高效率,高质量地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全面、优质、高效的发展。总的来说,它的出发点是学生,归宿点还是学生;教学的核心任务是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以此达到高效的目标。无论是韩立福教授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还是李炳亭教授的“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等等,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快乐、找到感觉、获得尊重、激发出对生命的热情。而高效课堂的灵魂则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那么在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呢?我觉得用当前流行的话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一、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只要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就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二、把发言权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必须设法引导,多提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分小组讨论是时下课堂中常见的形式,它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之中,以获取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充分发挥这种集体的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基础上,我给让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让其他同学也从中受益。我在教学中,围绕一节课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这种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把提问权还给学生。1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适应学生这个主人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什么?是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只有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才能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才能在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中,强化主人意识,增长自己的才干,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做学生学习的帮手与“教育诊断者”。我们弄清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紧紧抓住提问权不放了。教师必须充分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开始时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比较幼稚,但事情总有个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学生提的问题多了,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必须的。如果教师不肯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没有体验过简单到复杂、容易到困难的过程,那么他们永远也提不出问题,别说高质量的问题,甚至连简单的问题都提不出,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别人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习惯,要想改变这种习惯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才能培养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知道自己学懂了哪些问题,是怎样学懂的,还有哪些问题不懂,而且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