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门技巧的纯熟掌握都必须建立在相关肌肉的健壮发达的基础上。只有达到最大程度的健壮发达,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协调动作。1、遵循整体协调均衡用力的发声原则以腰腹为主,将身体各部位能够发挥到的力量都调动起来一起合作。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会具有立体感、畅通感。2、注意音量与音高适中,避免大声高声喊叫高音、强音并不代表着美,低音、弱音也不代表着无能。在最自如的音域和力度内层次分明地表达好内容与情感,才能给人以美感,且嗓子不易出毛病。3、用笑的气息在笑的状态和笑的位置下发声笑的气息——深:腰腹部发力来控制气息,而不是胸、肩、喉来发力控制。即:肚子用力,喉肌解放。笑的状态——松:从精神到肉体既兴奋又自然放松,无拘无束。即:自然放松,心胸舒畅。笑的位置——高:小说家常形容姑娘的笑声像银铃般的清脆。即:灵巧轻柔通透响亮。总的来说:就是要气息深,状态松,位置高。三使劲,三放松:肚子、笑肌、软腭积极使劲;肩胸、喉肌、下巴自然放松。4、用肚皮说话,在眉心出声肚皮,强调发声呼吸的动力即用力点,训练以深入的气息的正确习惯,获得浑厚扎实的胸腔共鸣音色。眉心,强调声音共鸣的高位置即聚焦点,训练鼻咽后壁挺拔通顺的发声状态,获得圆润柔亮的头腔共鸣音色。两者结合,强调放松人体共鸣器官的中间部位,形成松畅无阻的整体共鸣通道,获得具有立体感的共鸣音响。5、言语表达力求平易亲切而抑扬自如抑扬顿挫的境界,需要声音技能训练与审美修养的积累,用错了或用僵了就成病了。与其暴露声音修养的欠缺,不如朴素大方,平易亲切,清晰流畅地娓娓道来。必须在声音的力度、速度、音域、音量、音色等方面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使声音获得可塑性和适应性。正如彭老师所讲,教师一旦开始上课,就都会有一股强烈的责任心,希望自己所思、所想、所备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希望自己所讲的一切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孩子,出现了许多错误地发声方法。正确的课堂用声观念,概而言之,就是要在身体自然舒适的基础之上,积极调动各发声器官协调动作,从而获得:第一,洪亮、饱满、圆润的声音;第二,准确、清晰、灵活的咬字;第三,大方得体的言语表达。要知道没有任何良药可彻底根治因发声方法错误而致的嗓音疾病。道理很简单:当错误发声方法造成的不良刺激超过了声带的适应能力,便可引起声带病损;当改进了发声方法,消除了不良刺激,声带病损自然就不治而愈。正确的嗓音训练,既治标,也治本。看来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必须先学会正确用嗓。拥有了一个好的嗓子,上起课来也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