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令人惊讶的重视孩子的细节来美国以后,我们给女儿定下了通过工作赚零花钱的规矩:帮妈妈洗一次衣服可以获得1美元,倒一次垃圾可以获得50美分,擦一次餐桌可以获得25美分,等等。慢慢的,她的小猪存钱罐里也有不少“私房钱”了。为了锻炼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我们允许她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个周末,女儿在超市里看上了一个毛绒玩具,问我们可不可以买。我们说当然可以,你不是有自己的零花钱吗?但前提是只能由你自己去买,爸爸妈妈不会帮忙。她拿了钱,连蹦带跳地跑到收款台,对收款员说了一通我们听不懂的英文。收款员居然很有耐心地和她聊天,用对待大人的方式和她说话,完全没有把她当成一个三岁的孩子,当然语气要轻柔得多。那天,我们自己也买了一些日用品。在付账的时候,收款员一边大赞女儿的可爱,一边把女儿刚才递给她的钱悄悄还给了我们——她当然知道我们是一家人。令我大为惊奇的是,她在还钱的时候有意识地避开了女儿的视线,不让她发现还钱的动作,小心翼翼地保护独立付账带给女儿的成就感。这样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细节,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美国社会对孩子的感受是多么重视在美国人看来,孩子并非家庭和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未来的社会公民。父母只是给予了孩子生命。除了这一层血缘关系的意义之外,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系非常微弱。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他(她)就具有了社会属性,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因此,不仅是家庭和学校,全社会都要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负有责任。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没有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她)将来可能就会给社会带来麻烦;反之,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公民,那么,他(她)将来就会给社会带来福利,许多人会因此而受益。这正是2001年布什总统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化极度多元化的美国,对孩子的重视和保护却出奇得统一,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这种保护几乎无处不在。最强有力的保护来自联邦和州的法律。在美国,如果一个孩子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无论侵害者是谁——周围的任何一个公民、社会福利机构和司法系统都会立即高效运转起来,确保这个孩子不会受到虐待和忽视。也就是说,不要说虐待和伤害孩子,就是忽视了他(她)们也意味着是犯罪。例如,法律禁止将儿童放置在可能对他们的健康和福利造成伤害的环境里;或者发现这种情况,有能力制止而不去制止。后一句话实际上规定了,一个即使和孩子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如果发现了可能危害儿童的情况而没有制止的话,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要说这是人家的家事因而不干你的事,在关涉保护孩子的问题上,这就是你的社会责任。再比如,法律规定,年龄在12周岁以下的儿童乘车必须要坐安全座椅。刚到美国时,朋友到机场接我们,车上专门安了安全座椅。我夸他想得真周到,其实用不着那么麻烦。朋友正色道这不是客气。你们带着孩子,如果我不开着装有安全座椅的车来接你们,你们是没办法走出机场的——没有车会载你们。又比如,美国所有靠近学校的区域,都会有明显的标识,告知驾驶员已经驶入校园区域,时速限制是20英里,有的地方甚至不得超过15英里。许多人受罚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学校区域的时速限制,而学校往往也是警察重点监测的地方。还比如,法律禁止将12岁以下的儿童独自留在车中。这属于“重罪”。至于对儿童的性侵和性虐待,那简直是罪大恶极,一旦触碰了这一条高压线,那是永世不得翻身的。有些法律规定往往令来自中国的家庭难以适应。也许是因为中国的“狼爸”、“虎妈”闻名世界,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朋友们叮嘱我们的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不能打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众场所——甚至批评孩子都要十分小心,如果声音过大很可能会被邻居或周围的人报警。至于我们在国内时有耳闻的孩子被父母打死的事情在美国几乎不可能发生——刚一出现就会被无数“多管闲事”的人制止了。如果说,法律只是被动体现了对儿童保护的底线的话,对孩子的爱和耐心则体现了社会主动性的一面。在孩子面前,美国人一向很有耐心。刚到美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