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眉县职教中心赵银芳2013.7《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的第三个课题。从哲学知识体系线索看,本课阐述的是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基本观点从学生的人生发展线索看,本课指向的是人生发展的动力问题,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课的侧重点是“如何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人生矛盾”,着重阐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自己的人生发展中正确认识矛盾,并积极面对和解决矛盾,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承上启下,在本章节乃至整个哲学课程的学习中均占有重要地位。2、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2)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矛盾、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3、教学重点(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依据:哲学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本部分内容针对性较强,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4、教学难点(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依据:由于中职学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哲学命题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较抽象,所以作为难点通过讨论法、举例、多媒体演示加以突破。5、教具准备:多媒体二、说学生我的授课对象是在校接受两年系统教育后将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中职学生,正处于个性品质、知识能力、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普遍特点是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自信心不足,兴趣不浓,学习动力欠缺,习惯于从书本或老师这儿被动地获取知识而不善于思考,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因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但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于哲学与人生经历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已经有所熟悉,学习兴趣在逐渐增浓。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等同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初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具体的哲学概念的认识在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还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所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学习,是我本课设计的出发点。三、说教法德育课是一门培养人的思辨能力的重要学科,哲学课尤其如此。因而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的指导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此,依据《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和本框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将采取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在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内容、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密切结合当前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例,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教学方法:从职业教育重技术、重能力的教育教学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在利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又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