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老师,请勇于扔掉课前预设的“套”VIP免费

老师,请勇于扔掉课前预设的“套”_第1页
1/2
老师,请勇于扔掉课前预设的“套”_第2页
2/2
老师,请勇于扔掉课前预设的“套”——从一节失败的公开课谈起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梅华近日,学校语文教研组要迎接县教研室对“示范教研组”的评估,教务处主任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我再三推辞不果,只得服从安排。上什么课文呢?怎样来呈现这样一节公开课呢?思考再三,我决定还是发挥我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期形成鲜明的个性。于是我选定《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开始了认真钻研教材,研读教师用书,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两天后,初步的教学设计出炉了,并在兄弟班级试上了一次,学生的活动设计有模有样,教学的预设目标也都一一有所体现,便自认为准备已经充足。第二周周二第一节课,公开课如期举行。五十平方的教室,端坐着十二个小组47名同学,四周散坐着近三十名听课的教师,孩子在紧张上露出一丝兴奋,也许他们还未经历过这种场面。(我班47名学生都是近两年从乡镇转进的进城务工或经商的人员子女。)课前经典诵读结束后,新课便从一个问题导入:“平时你们生病了,是谁带你们去看的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多答案从学生嘴里呈现出来。“然而却有一位做过多年医生的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母亲所写的《学会看病》。”我板书课题,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了此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检查了两组词语:一组是“打蔫儿、拖沓”,并让学生说出这是形容谁什么时候的样子;另一组是四字词语,让学生试着选词填空。一切都在预设中进行着,我也松了一口气。接着学生自读“导读”,明确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找出文中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生先开始了第一个目标的学习,三分钟后交流时,崔同学谈到了:“一位狠毒的母亲在儿子生病时,逼着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什么?狠毒!当时我的头脑一下子蒙了。她怎么这么形容这位母亲?我不由得变了脸色,加重了语气:“真的是狠毒的母亲吗?”见我如此神情,马上就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一位慈祥的母亲……”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进入了课前预设的“套”……课后,我认真反思:此时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紧紧围绕着“这是一位狠毒的母亲吗?”来展开研讨学习呀!让学生去读书,去讨论交流,在细节处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从言语、心理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母亲考虑的不是现在,而是孩子的将来,从而水到渠成产生定论:这是一位开明的母亲呀!明明是一个很好的生成契机,却被我白白错过。为何我还要坚持课前的预设呢?为何我一方面要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模式去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把孩子紧锢在我的预设之中呢?这不是一种矛盾吗?为何口头说“以学定教”,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顺势而导”呢?多么好的一个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就这样被我扼杀了,其余的小组合作探究又还有什么意义呢?那只不过是让一群渴望自由的马在一片圈养的草地上溜溜步而已吧!从这节公开课,我醒悟——千万别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停留在一句口号上,长期下去,那样会让课堂缺乏一份惊喜,缺少一丝灵气,失去一种质疑,长此以往,令孩子麻木,让听者沉闷,也会让自己失望!要珍惜课堂精彩的“生成”,真正落实“以学定教”、“顺势而导”的思想,让“课前预设”为“课堂生成”让路。邮政编码:443600电话:13477134618邮箱:meihuabml@163.com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老师,请勇于扔掉课前预设的“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