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脱口秀一名来源于港台译者对“talkshow”一词的形象翻译,它被普遍认为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其后在美国才得到蓬勃发展。而在中国,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正式出现。从各大卫视的社科新闻类脱口秀,到如今的网络自制娱乐类脱口秀节目,其经历的漫长过程与坎坷是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作为电视舶来品,谈话类节目显然在根据时代的进步而产生变化,与此同时它的受众也在悄然转变。但是在整个中文电视圈中,脱口秀仍然是残次品,特别是美式的夜间脱口秀,它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始终遭受着各方面的压制,并始终在苦苦挣扎。1951年,JoeFranklin做了美国第一档电视脱口秀,其后的1954年,SteveAllen的节目被NBC发掘,并将其打造成了一档名为《TheTonightShow》,也就是被普遍译为《今夜秀》的夜间脱口秀。这档极其长寿的脱口秀节目迄今为止已有64年的历史,历任近十位主持人,却依旧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被大众所熟知与喜爱。作为《今夜秀》第一任主持人,SteveAllen基本确立了传统夜间脱口秀的经典模板,即所谓的“六段式”(six-pieceformat)模板,大体为:开场一段单口独白(十分钟左右的monologue),接着是喜剧表演和三段的嘉宾访谈,最后是音乐表演(有时是站立喜剧表演)。这种形式的夜间脱口秀在美国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如《JayLeno》、《吉米法伦秀》、《大卫莱特曼深夜秀》、《柯南秀》、《吉米·坎莫尔现场秀》等等都在全世界大受欢迎。与中国传统相声、小品等表演形式不同的是,脱口秀是一种节目形式。脱口秀讲究节奏的快与精准,它的特色是以短而精辟的“段子”将笑点摆在明面上,无需小火慢炖似的的层层铺垫,而是力求每一句,每一段都能造成观众目不暇接的绚烂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事,将社会、生活、政治、娱乐等等尽皆涵盖。大多精彩的脱口秀都承担了相当分量的讽刺职责,通过轻描淡写或刻薄深刻的“玩笑”批判社会现象,以此得到观众的共感。因此脱口秀十分考验主持人对节奏的把控,对语言艺术的修炼,与对社会的观察。好的脱口秀节目,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而更像是一面世界的反光镜,是为人们发声的艺术表现,它能考验一个喜剧人的功力,一个团队的能力,也能反映受众的审美程度,是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必不可少的一种节目形式。但这样美国传统形式的脱口秀却在中国极为少见,即便已经开播,情况也不容乐观。因此本选题拟对中国的美式脱口秀发展困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方法进行探究,为拓展脱口秀节目的发展空间提供理论支撑,使节目与社会发展、受众的需求相协调,促进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进步。1.2研究综述关于脱口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前人已有诸多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的学术著作。[0]1999年新华社出版的译著《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以作者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的全景式眼光对脱口秀进行了诠释,作者以读者心理调查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受众心理,讲述了如何从内容定位、形式调整、信息传播等方面去迎合受众,并提出了“主持人的性格是关键因素”的观点,这对我国谈话节目的改进与融合国情的方式有极大帮助。同年,吴郁教授出版的《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填补了理论的空白,总结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听与说的原则,对“幽默”的作用与运用等提供了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01):79-80]2000年,王悦所著的《电视“脱口秀”节目类型的起源和发展方向》将电视脱口秀分为“新闻评论类谈话节目”与“娱乐类谈话节目”。[1]钟新在《中国记者》2000年第三期发表的《节目的灵魂与核心——美国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特征分析》中,对美国脱口秀主持人从节目主持风格,到主持人个人成长背景,到形象特征都有理有据进行了极其全面的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主持人的定位观点,将脱口秀主持人定位为“组织者”与“主导者”,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理论支持。.中国记者,2000(03):70-72]此后,[2]余方静在2007年写就的《中国的脱口秀:在夹缝中生存的现实困境》中详细分析了脱口秀的尴尬处境,在此文中她阐述了希望使广播电视理论、脱口秀文化理论与现实生活产生相关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