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在对话中生成作文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来,小语界对作文教学的探讨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譬如,情境作文、观察作文、分类作文等,前几年,以包全杰为代表的序列作文研究也曾风靡一时。但作文教学始终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建构作文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孩子的作文要经历模仿──启思──感悟──创新的过程,最终指向学生能够独立作文,而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引导。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实现由不会到会的转变,必须要设法建立一座桥梁。“对话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一个人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先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对话,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就能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了,有了对话的积淀,再让学生习作,就变得轻松而又容易了。作文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作文过程是观察、活动、思维、想象、表达等有序的训练过程,而整个过程需要对话的支持。学生学习作文,不完全是个体的经验与感悟,他们需要在交流互动中借鉴、模仿、领悟、创新。作文也是思维的碰撞过程,生命的运动过程,心智的沟通过程。所以把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减缓了习作的难度。笔者针对这样的习作安排提出以下思考:一、创设情境──在对话中激趣情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氛围、活动之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语言的描述,情感的传送,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可运用谈话、聊天、问题、提示等策略与学生展开对话,学生的对话参与为教师提供了可测的心态,再依学情而导思、导情、导行,从而,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兴趣,渲染气氛。例如,我这样指导学生写《雪花》的片断。师:同学们,你们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生:因为今天下雪了。生: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雪。师:老师也非常喜欢雪,小的时候也像你们一样经常在雪地里玩,比如,打雪仗、堆雪人、滑雪车,真是乐趣无穷。刚才我看见你们在室外玩得很开心,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但你们在玩中感受到了什么?生:我觉得雪花冰凉冰凉的,把我的手都冻红了。师:以后不要在雪地上乱跑,小心摔坏了。生:我感到雪花很好玩,飘在我的脸上,像小虫子似的在爬,痒痒的,凉凉的。师:是挺好玩儿。生:我觉得下雪不好,你看,大家把雪都带进教室了,弄得地面又是水又是泥的。(不约而同地看地面)师:看来大家感受还不少,可你们认真观察雪花了吗?你发现雪花有什么特点?二、活动体验──在对话中感悟作文缺乏的灵感在活动中生成。学生没有材料可写,主要是观察、积累和情感的积蓄。实践证明儿童对临近或现实的经历是最感兴趣的,思维也是最兴奋的,欲望也是最强烈的,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个特点开展作文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自然地伴随着对话。对话是随意的,是真实的,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多维的,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获得了个性体验。这个对话过程也是学生的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学生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认识,除了自己的灵感之外,多来自于他们之间的互动,通过你说我说,你问我答,你做我想的全方位参与,才能深入地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例如,我这样指导学生《写一种花》的片断。师:下面我们分部分来观察。看不清的同学可到前面来,然后在小组内议论一下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的?师:我们先来汇报花的茎,好吗?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师:谁还发现了什么?生:有绒毛,是白色的,像抹上了一层白粉。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生:粗的有小拇指那样粗,细的只有筷子那样细。生:我打个比方,这几根茎好像是亲兄弟集合在一起开会呢?师:谁能把茎的这部分连起来说说,大家再评一评说得怎么样三、汇报交流──在对话中放飞有了活动的经验和情感的积蓄,就要让他们把所看所听所想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对话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以问题来启发对话的情境,使学生按一定的思维逻辑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同时,对话又是动态的,生成性的,不拘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提出讨论的问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