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联的经济建设(复习导学案)南宁十四中彭山2014.2.27【知识梳理】一、建立国有化经济(1917—1921年)措施:1917年:苏维埃政府接管,对企业实行监督;将大企业收归;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分配给耕种;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实行制;把大中企业,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劳动等。作用: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障军事胜利。二、恢复工农业生产(1921—1925年)政策: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为了解决和。内容:用代替余粮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许农民和。涉及国家将经济命脉的企业由经营;允许和经营中小企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实行按劳分配。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俄国出发,利用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1928—1941年)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变为,由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优先发展。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总方针。决定把改造为。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基本上实现了以为中心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世界。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存在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和的长期落后;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为了,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问题探究】1.苏(俄)联农业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启示?2.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共同之处?3.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与西方工业化进程相比有哪些不同?4.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知能巩固】1.有学者把苏俄(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求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斯大林模式2、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段材料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3、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列宁:A、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B、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4、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B、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C、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5、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B、都促进了市场就觉得发展C、都主张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6、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A、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D、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7、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到:“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推行“新经济体制”D、制定“加速发展战略”8、20世纪50年代,美国外交代表团访问苏联。苏联外交官陪同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后,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