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适应不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田媛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摘要】本文是一例中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对新的生活环境心理上有一些不适应,造成了成绩下降,家人关系紧张及同学关系淡薄等问题。咨询师根据分析,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使咨询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改变其认知模式,从而改善了求职者对新环境适应不良的问题,并使其树立了自信心,改善了师生、同学关系。咨询过程完整、简洁,咨询方法恰当、有效,咨询效果较好。【关键词】中学生;适应不良心理;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董某,男,13岁,七年级学生,汉族,身高162厘米,体重45公斤,偏瘦,发育正常,五官端正,无重大疾病史。父亲35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倔强,很少和孩子交流。母亲32岁,小学文化文化程度,性格柔弱。两人在汽修市场开了一家门面房,家庭经济中等偏上。周某事家中独生子,父母寄希望于他。父母均性格内向,其父性格倔强。父母夫妻关系良好,家庭事务处理中父亲为主,母亲为辅。家族中无人有精神病、自杀、弱智等问题。二、个人成长史董某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在农村务农。受封建思想影响,家庭对这个男孩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爷爷奶奶及母亲的教养方式为溺爱型,孩子只要想要,其母便满足他各种要求。所以从小就形成了倔强的性格,一不如自己所愿,便和父母过不去,直到到达目的。从小父母就不在家,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与父母分离,很依赖自己的爷爷奶奶。当时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又担任班干部。从初一开始跟随父母外出上学,一直有抵触情绪,但从未告诉父母。在学校一切正常,但平时不太说话,与同学交往正常,比较内向,学业在班级中为十五名左右。三、主诉董某称,这学期开学第一次交作业本的时候他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班主任让他站到教室外面,他心理很反感,但是没有做出反应。第二次课的时候他和同桌做了一下小动作被班主任发现,拿着书在头上敲了一下,他一下站起来和老师对立了,后来家长来学校代他向老师道歉,此事就结束了。可是从此他觉得很讨厌班主任,他觉得这个学校一点都不好,老家的学校有自己从小玩到大的玩伴,老师也喜欢他,可是现在这成绩也不拔尖,老师又讨厌。四、观察和他人反应求助者是被家长带来的,进来低着头,手放在背后,整个人有些紧张。但衣着整洁。开始说话的时候声音就很低,后来讲到自己要回去上学的时候眼角还挂上了泪。班主任和同学反映,该同学平时少言寡语,上课从不回答问题,课间也很少离开座位,也不太和同学说话,但还算正常。家长说孩子以前在老家总是考第一,性格也比较活泼,到这以后孩子整个像变了一个人,性格内向,回家也不爱说话。想要啥必须满足,否则就闹脾气。家长曾想也许把孩子送回老家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但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无法照顾孩子,所以就希望得到帮助,能让孩子在这个学校正常上学。五、评估与诊断1、评估综合上述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出,求助者精神活动与智力正常,无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无重大躯体疾病表现,心理冲突是由现实生活事件(和老师起冲突)激发,导致外部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想回原来的学校。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病程不到一个月。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是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出现紧张、忧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强烈,反应也只在班主任课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不到一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样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