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登泰山观日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观日出”部分,理解日出前后天空变化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和谐统一。2.学习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进行描写,并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仿写。3.领略泰山日出过程的磅礴气势,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教学重点:理解日出前后天气变化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和谐统一。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进行描写,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仿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登临了泰山。我们仰泰山之高,饱览云雾之美,领略了山路之险,这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起在日观峰上观日出,这又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二.学习课文“观日出”部分,了解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一)知道“观日出”的观察方式,体会用词的准确性1.快速浏览7、8、9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观日出的,圈出表示“观”的词。2.学生交流,媒体出示句子: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女生读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三个不同的表示“看”的词,这样只是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吗?(二)学习“日出前”天空颜色的变化1.媒体出示: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1)个别读,作者是抓住什么进行描写的?(板书:天空的颜色)(2)天空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板书:鱼肚白、淡红色)理解“鱼肚白”。(3)教师引读,知道“这一切”指什么。再读句子。2.媒体出示: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1)轻声读,天空的颜色又有什么变化?(板书:加深、红得最浓最艳)(2)明确这是“日出前”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1(3)齐读“日出前”部分,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眼前的景象。(三)学习“日出时”太阳形态的变化,感受修辞的作用1.媒体出示: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着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男生读,这段话写了什么?(板书:太阳的形态)2.再读句子,说说太阳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是如何把这变化写具体的(板书:弧形的边半圆形像火球)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板书:抓住特点运用修辞)4.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感受?(板书:加上感受)5.齐读“日出时”部分,感受太阳的力量,读出太阳上升时越来越有力的感觉。(四)学习“日出后”部分,体会作者兴奋的心情1.媒体出示:“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齐读句子,作者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2.教师小结:太阳升起来了!作者历经近5小时登上日观峰,亲眼目睹了日出的整个过程。他抓住日出前天空颜色的变化和日出时太阳形态的变化,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具体描写,还加上“观日出”过程中的感受,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了日出的美丽与磅礴的气势。三.学习仿写“观日落”片段,尝试按顺序把事物的变化写具体1.以描写“日落”为例,想一想,可以抓住什么把日落的过程写具体。2.播放录像,仔细观察天边云霞的变化。3.明确写段要求,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评议。5.布置课后作业:仿照课文第7、8小节,选择一种自然现象,描写它的变化过程加上观察方式和真实感受。四.总结全文附总板书:17.登泰山观日出路陡峭险峻眺望天空的颜色鱼肚白云形态万千淡红色山高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