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杜郎口”学什么?——杜郎口中学学习之总结与反思(况再琼)2012年11月15日我们在教务处叶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2余人到茌平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学习他们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虽然,跨省越市、舟车劳顿的六日往返,只有短短3天的实地参观、学习时间!杜郎口中学在“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思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使我感到惊叹、惊讶。对于业界的“杜郎口‘旋风’”,想必在每一位参观学习者的身上都引发了规模不同的“头脑风暴”,尤其是同样作为一个从事中学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普通园丁,感受总是有一些的,——见识、水平所限,难免差强人意,姑且就叫做“总结与反思”吧!——只是,究竟,我们可以向“杜郎口”学些什么呢?首先,要学习或者说发扬一种精神。非常赞同一位名叫“生命之光”的网友的见解,——“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不是专家总结的新课改理念,也不是他们“三三六”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精神”。即“不甘落后,‘穷则思变’的精神”、“敢于破旧立新的改革勇气”、“坚持实事求是的探索态度”、“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的恒久意志”、“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的心理品质”等。我们也并不是单靠吃米活着。譬如: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风气,干事创业的魄力,以及相对宽松的人际环境,都是今天处在这一团队中的每一分子值得发扬光大的有益风范。当然,也勿庸讳言,诚如大家在“杜郎口”实地参观学习中间交流所闻所见时对同一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不同反应一样,——对“杜郎口”的“教师之家”,我的看法是传统型的——‘杜郎口’的老师也不容易啊!但同行的同志中也有人却以“杜郎口”的教师可以一人一间房而对自己的学校颇有怨气。甚至还有人关注到校园一隅的所谓“杜郎口”教师的“私家轿车”来。那么,看来,仍然要求证一个问题:“杜郎口”的成功到底靠得是什么?房耶?车耶?人耶?其次,重视环境与氛围的塑造。“杜郎口”给人的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以校园甬道两边的宣传板、花圃中的语丝板、教室中的黑板以及走廊的反思板为代表的“板”(儿)多。待到真正走进并了解其热闹的课堂之后,却也对此“板”(儿)多人不怪了。不是么,你见过那么多学生如此积极主动甚或可谓争先恐后地“爬黑板”吗?!——从教室的“三面黑板”到走廊里隶属各个教学班级的延伸出的更为广阔的“新天地”(水写笔“黑板”),以及老师的批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板”、“工作计划和总结”板,相映成辉,蔚为壮观!还有每间教室里的“全家福”照片,以“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为代表的大幅标语,班级的“图书角”、“光荣榜”,以及走廊墙壁上能够明确区分班级的班级学生语录牌、年级宣传栏等等,无一不昭示这一种细致入微却又宏大无比的“育人教书”的环境与氛围。再次,落实制度的监督、规范功能。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制度建设做坚实的保障。参观“杜郎口”,在参观者足可日以千计的形势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超出常规的接待八方宾朋的工作都在一种有条不紊的有序状态下悄然进行。因而,以为完全有理由相信“杜郎口”定是一个“规矩”特多的所在。课堂教学规范化体会了“杜郎口”中学的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将预习、当堂测评都放在一节课中完成,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不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绝对会被淘汰。最后,关注校园文化及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尽头。文化即生活,因而,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班级文化建设,既是宏观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也是具体的,春风化雨、无微不至。——从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课改感言、语丝和体悟,再到热闹但却严谨、原生态却又温馨的课堂,这也正是“杜郎口”的校园和班级环境及氛围予人的回味悠长的感觉!我的感悟,借鉴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教书”更要“育人”,从现代高中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校情班情,开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