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花山新和小学江雪仪教学目标1.会读“司、假”等13个字,写“别、到”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可是一位聪明、勇敢的小朋友,猜猜他是谁呢?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对,他就是司马光,大家竖起金手指跟老师写:20司马光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段。(1)引读第一小节。(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2.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2)指名读,想一想:“他”指的是谁?(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4)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5)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从课文中措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学习课文第三、四段。(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2)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指导用着急的语气读第四段。)(学生练读、评读)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4.学习课文第五段。(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5.学习课文第六段。(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四、总结全文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板书设计:20.司马光小朋友司马光慌了没有慌哭叫喊跑举使劲砸《司马光》教学反思江雪仪本单元的课文主要都是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主题来编排的。《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结合低年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课前对我班学生的了解,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2个字,会写“吓、叫”两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或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为了达成目标,我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整堂课我利用手势、表情、语气感染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引着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当中,随着情节的推动,学生们一会儿体会到紧急,一会儿体会到紧张和慌乱。当课文进行到最后“落水的孩子得救了”,很多孩子长吁了一口气,高兴地笑容绽放在脸上。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