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教学反思单洞新村小学张璐“等量代换”是一种很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作为教师,怎样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这种数学思想的感性积累?去获得一种数学方法的领悟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通过数学思考,灵活地运用“等量代换”来解决实际问题呢?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以直观体验为主线,由直观感受等量关系到操作体验等量代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课堂上孩子们展现的思维过程中,使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有经历、有体验的数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数学思考,很好地掌握了“等量代换”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关注体验过程,促进对“等量代换”的感悟为理解“等量”的含义,教材呈现了称西瓜和苹果的天平图,旨在利用天平的原理,让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等量”。在研读教材时,我思考:教材呈现的天平图是静止的,它反映的是西瓜和砝码,苹果和砝码之间的等量关系,那是不是这样就够了呢?仅此就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等量”的含义吗?基于这些思考,我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天平称西瓜的全过程。课上,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天平的左边放1个西瓜,天平的右边一个一个地增加砝码,当放了1个一千克砝码时,学生体验到“1个西瓜的质量>1千克”的不等量关系,随着第2个、第3个砝码放上去后,学生观察到这时天平两边还是不平衡,继续体验着这种不等量关系,当第4个砝码放到天平的右边,学生发现天平两边平衡了,从而找到了“1个西瓜的质量=4千克”的等量关系。学生经历这样一个从不等量到等量的变化过程,从而获得“等量”关系形成的体验,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等量”的感悟。在解决“1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的问题时,部分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但是这个等量代换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没有经历和体验过。所以我让学生拿出西瓜、砝码、苹果图片,在天平图片上尝试操作,经历和体验代换的全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等”是“换”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建立了等量代换的直观表象,感悟到等量是如何进行代换的。二、关注数学思考,建立“等量代换”问题模型随着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而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则需要通过数学思考来实现。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就应抓住知识的发展点,进行及时地启发与指导,直至产生顿悟。如:反馈解决“1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的思路和方法时,我故意提出质疑:“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各有不同,但都是用几个苹果去换1个砝码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4个苹果换1个砝码”的反思,明确只有相等的量才能代替和代换。当学生在第二架天平的两边每次同时增加4个苹果和1个砝码时,我又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操作?”使学生明确“天平两边同时增加等质量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从而渗透等式的基本性质。又如: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学生虽然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2种具体办法,但对于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的模型还不曾建立。于是,我让学生结合板书思考“刚才的2种方法都是把什么替换掉了?”引出“砝码就是西瓜与苹果的中间量”,使学生体会“中间量”的重要性。接着引导学生从找等量关系、确定中间量、替换中间量这3个环节再次进行水果之间的等量代换,进一步体验等量代换的一般步骤,并引导学生通过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小结这类等量代换的方法。这样的数学思考,有效促进了“等量代换”解决问题模型的建立。学生对“等量代换”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积累、感悟、直到学会应用。三、关注记录方式,重视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如果用算式表示“等量代换”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有些过高。如果不用算式,那该如何记录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呢?在推理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停留于直观,在后面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