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时的心理状态序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体育生活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积极性也不断增强。人们对体育了解的不断深入,对体育解说员这个群体的注意力也不断的加大,体育理论界和传媒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关注。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仁”、“礼”和中庸,人们在日常行为中避免感情的过分表露;中国评论员的幽默一般是“对事不对人”,语气也友善得多。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内省、自制和谦逊的性格使中国式的幽默对他人的缺点或不妥行为往往采取容忍的态度,而不是把它们当成开玩笑的对象。可能也正是这一点,“解说门”事件才引起轩然大波,本文仅对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时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一、解说研究的发展背景解说源于20世纪早期,但是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对于解说的研究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他们设有专门的解说学科、解说职业、解说协会,拥有大批的解说研究专家和大量的解说书籍、期刊、网站。我国关于解说的研究起步晚,除了台湾地区有相关研究外,大陆的成果相对较少。1.1解说的概念解说是一种教育性活动,目的在于通过亲身经历和说明性的方法及媒体,来揭示事务的内在意义和相互联系,并非仅仅是传达一些事实与知识。二、体育解说的历史2.1历史介绍我国体育解说开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一支苏联男子篮球队到上海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支来访的外国球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决定由播音员张之担纲,并邀请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的陈述搭档解说并转播这场比赛。结果这次解说成为开我国体育解说先河之作,永远载入体育解说史册。从1970年到1978年,大型的体育比赛主要有世界杯乒乓球比赛;1972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五项球类比赛;1974年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1977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足球邀请赛等等。在这一阶段,体育解说工作又像第一阶段一样正常进行。但是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体育解说和前期一样,主要项目是乒乓球,其次是足球和篮球,其他体育比赛的解说几乎没有。1979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全运会;1980年组团准备参加莫斯科奥运会;1981年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女排大赛;1981年的世界杯足球预选赛亚洲区比赛;1982年在西班牙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比赛;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1986年的汉城亚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1992年的巴赛罗那奥运会等等,80年代的十年间,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腾飞时期,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腾飞时期。在这一时期体育解说工作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1982年6月,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在西班牙举行,我国采用通过香港集体租用卫星的办法进行实况录像转播。共转播了26场比赛的实况录像并制作了19集专题节目,而担任解说工作的只有宋世雄一人。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起,又先后有孙正平、韩乔生等年轻的实力派解说员加盟中央电视台,标志着我国体育解说工作进一步发展。1986年汉城亚运会后我国体育解说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体育新闻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不满足于消息、特写、评论这种前因后果、非此即彼的结论性的信息,而是更加关注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对于印刷媒体来说,广播电视传播的直观性、即时性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把人们直接带入体育比赛的现场,使人们在了解体育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享受。这种愉悦的心理享受一方面是来自于体育比赛本身所迸发出来的魅力;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体育解说员的解说。体育解说要达到一种既传播新闻、又展现艺术魅力的境界,就要求解说员要具有一种较高的综合素质。“宋氏解说”是体育解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说起体育解说就不能不提到我国著名的体育解说员宋世雄先生,1995年,美国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授予他“1995年最佳国际广播电视体育主持人奖”。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主席勒罗伊·沃克尔曾这样评价宋世雄:“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宋世雄先生为把体育节目带给那里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做出了贡献。36年中,他是中国人民的眼和耳,他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