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好学习”说起在学校里,学生能够好好学习几乎是所有教师的共同心愿。那么,学生是如何理解教师所说的好好学习的呢?我们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所谓的“好好学习”就是指:一、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认真完成作业;二、平时不贪玩,认真复习功课;三、考试认真答题,考出优良成绩。除此以外,再也想不出其他的了。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被动的。“上课认真听讲”,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接受知识的灌输;“课后及时认真完成作业”,是指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巩固老师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平时不贪玩”,不是不想玩,而是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玩;“考试认真答题,考出优良成绩”也只是为了让家长和老师看到好分数,因为只有成绩好,才能被看作好学生。所以我们经常说现在的学生不是自己要学,而是家长和老师要他学;他不是为自己学,而是为家长和老师学。在这种长期被动的心态支配下的学习,我们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没有了。一句话,学生的自主性没有了。没有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们教师的教就失去了基本的落脚点,教学也就失去了他本身的意义,只能是填鸭式的。因此,要让学生“好好学习”,就是让他们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不做老师课堂的奴隶;要让他们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就必须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首先,运用激励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己学会的信心。上课时,老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能力,能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不要过多地干涉、包办。学生自己能自己看懂学会的,让学生自己理解学会。即使学生犯错,通过锻炼,学生会从错误和考验中学会选择、取舍和适应。老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当学生相信自己是解决问题的能手时,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让学生尝试着将自己学懂、学会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学生学会的内容不仅包括课文的内容,也应包括他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在讲述过程中,老师要着重要求其说明自己理解认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的讲述,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掌握的不足尤其思维的特点,对其表现突出的加以肯定,可进一步激发其思维积极性;对其思维上的缺陷及时发现、纠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有利于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第三,让学生尝试着将自己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将问题提出来。一般而言,基础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多一些,难度小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问题相应少一些,难度也大一些。老师要防止一些学生怕自己的问题太简单,不好意思提出,所以要多鼓励;同时也可以激励一些学的好的学生回答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后,老师再加以点拨。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问题学生都弄懂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又增强了。第四,让学生尝试着讨论归纳要点。这是对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检验。每一节课、每一单元,都有自己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归纳,可以让其更好地理解掌握重点难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深思熟虑,相互切磋,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加工锤炼,最终掌握知识。第五,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做一个激励者,更要为学生铺设成功之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当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时,他们的求知欲、学习能量会充分地释放出来,他们的主动学习得到了回报,会加深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其学习兴趣,窒息其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将课堂还给学生,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应该是老师应尽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代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