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这么简单。有句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想所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让学生先主动学习知识,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学的知识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落到实处,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本次学习来谈谈我的体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郞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我们尝试实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探讨“先学后教”的方法的同时,我们数学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先后在二年级和四年级组进行观课议课,教二年级的老师引领学生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四年级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除法的性质”,通过两位老师的讲课,我看到“先学后教”的方法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就拿二年级的课“平均分”来说吧。老师设计了一个人人都能参与数学的情境,开始了师生共同探索的历程。课前,教师把40个学生平均分成5组,为每组都准备了6个小蜜橘,3张盘子。上课伊始,老师请每组同学推荐一个人为组长,准备汇报本组的成果。老师出示“怎么把6个小蜜橘分到3张盘子里?有多少种分法?孩子们都动起来了。而且兴致勃勃,积极性很高,每人都不甘示弱,努力动脑、动手尝试更多的分法,且振振有词,“还可以……”最后把每组得到的结果由组长记录汇报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大屏幕上显示所有可能的分法:(4、1、1);(3、2、1);(3、1、2);(2、2、2);(2、1、3);(2、3、1);(1、1、4);(1、2、3);(1、3、2)等9种方法。老师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哪种分得更公平?”同学们又一次被一石激起千层浪,兴奋劲又来了,七嘴八舌,通过讨论得到“每个盘子里的橘子同样多时就最公平。”切入主题“平均分”。老师在巩固这节课的知识时,采用闯关的方法再次掀起孩子们学习的高潮。在小组内:一人提问题,几人合作去解决,几个回合下来,合作探究,生与生对话交流,达到学生“学会”到“会学”的目的。这就正如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种“对话”是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节课始终以学数学为主旋律贯穿始终,老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让人感到放心,踏实。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优势所在。教与学是一个在充分发现并调动学生内在求知动机的前提下的“点火仪式”,并且每个“点火”的方式都随着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正因这种神秘的不同,教育才充满了魅力,教育的过程才让人翘首期待。总之,我们还能体验到:改变“先教后学,以教定教”的倾向,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是必要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