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课堂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尹赛丽现代教学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学实践主体指导学习主体的一种指导学习活动,即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生学会学习,突显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完善,实现高效课堂。对此,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其宝贵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广泛的基础,也为学生学习的迁移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一般选择与自己经验相关的课程内容,利用其原有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对原有经验进行整合,使其达到最优化。但学生的经验有时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阻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运用学生经验的积极因素,限制其消极因素,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教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学生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时,我放弃一味地讲解、示范、模仿,而是首先唤起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退位减)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知识,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新知,在这一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算法。他们找出了新知识、新的学习任务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的关联,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了固定点,以促进同类属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又及时利用反馈、纠正、强化等方法,增强计算方法和策略的稳定性,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2、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索中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就要让学生经历“实践、体验、探索”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活动的1时空。课堂本身是丰富多彩、动态发展的,我们要摒弃那种为了急于得到结果,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通道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果的做法。殊不知,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就是在从“山穷水尽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其次,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人类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经历实践、体悟、创新的过程。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以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师生互动,实现有效学习。“厘米的认识”是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的重要的一节起始课,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首先请学生用身边的工具来测量课桌的长,在数据对比中感受“测量首先要统一工具”。如果我们都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桌子的长,得到的结果会一样吗?接着,请学生用两种长短不同的曲别针来量一量,看看得到的结果会不会一样?学生在操作、交流中发现“测量时还应统一长度单位”,从而引出1厘米的学习。这是学生建立单位概念的重要经历,使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植入学生的心中。最有价值的探索是,通过做一把尺子使学生体悟测量的方法和本质:在做尺子这一活动中,很好地解决在测量中学生对尺子上的“点数”与“段数”的认识误区,看是很浪费时间,但这个花费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在其中不仅加深了对1厘米的认识,有助于建立单位的长度概念。同时,对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3、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评价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生成、交往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学生暴露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思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有效状态。如教学“直角的认识”,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要让学生2学会用“比一比”方法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即用三角板中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是否对齐。听同组的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就是按以上的方法这样一味的讲解、示范、解释,学生也是在一味地接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