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说课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先从学生熟知的故事引入,建立等量关系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构建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特点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求学习过程优化、结构紧凑、高效有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获得最佳的解题策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三、教材分析:“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等量代换的思想也是数学知识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当中经常会用到。本课利用天平、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在这节课中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四、学情分析:首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由于“等量代换”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换,所以对处于这一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只有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学生只通过静态观察、抽象思考去感受和理解这种思想方法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在动态中具体感受这种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应边引导边让学生自主探究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比如利用画图替代实物操作,通过自己理一理、算一算能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五、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解决问题时应找到这个代换的规则。3.让学生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平衡的原理,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原则和算理,掌握解决等量代换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为突出重点:设计了猜测、再动手操作验证、展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等量代换的过程,初步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每两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建立可传递的多个等式,从而解决等量代换的问题。为突破难点:本课重点介绍了“中间量”的概念,引导学生在解决等量代换问题时首先要找出中间量,并通过图文并茂、动画演示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七、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代换”、“感受方法的多样性”、“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教学主线,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具体教学策略运用如下:1.教学设计注重由创设情境、猜测、激发探究欲望入手,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2.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在运用教材时,用“换”字入手,说明“等”是“换”的前提,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意思,从而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3.整堂课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具演示以及学生合作交流、独立完成练习题等教学手段完成本课教学。八、教学准备: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