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几个大学生结伴登山,当他们在无边无际的群山中穿行时,天公不作美,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找不到出山的路。所幸警察和驻军联合搜救,才幸免于难。•“我们知道方向!”其中一个大学生躺在担架上对搜救者说,语气中似乎透露出很不服气的神情。•“只知道方向有什么用?”搜救者毫不客气地说,“方向固然可以帮你找路,但并不等于路。方向的尽头你过不去,到头来,还是走不出去。”•这时,大学生们一个个哑口无言,只好乖乖地躺在担架上。•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心系凌云,脚踏实地•航海家探索无知海洋,不只拥有指明方向的罗盘,更靠的是全船人的同舟共济;将军击溃来犯敌军,不只凭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更需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背水一战。•无论是罗盘,还是计谋,充其量不过是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然而方向并不等于路。没有走过崎岖小路的经验,缺少远行千里的毅力,纵使有方向,也难以走到路的尽头。•对于迷失于山林中的登山者,我相信他们携带有指南针、地图等指点方向的工具,但是缺乏体力及经验,他们还是被困山中。他们的失败不在于不知方向,而是把知道方向当作了走完全程,把既定目标看作了到手的成功。•《道德经》有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圣人眼中,方向明确,目标的制定甚至连开始都算不上,不过是前期的准备工作罢了。真正的开始,不在于目标多么远大,计划多么精细,而在于是否已经行动起来。不付诸实践的目标,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美丽却虚幻的海市蜃楼而已。•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孔明,可谓“智绝”。他在隆中时的一番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以及给刘备指出西取四川,北出岐山,南出汉中、襄阳,平定四方,定鼎中原的方向不可谓不精妙,以至于刘备以为兴复汉室已是指日可待。然而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身死白帝城;孔明六出岐山,命殒五丈原,最后天下还是被司马家族收入囊中。孔明的失败是他计划不够周全?显然不是,而是阿斗昏庸,蜀国国势衰微而造成的悲剧。•路的长短,不在于方向,也不在于我们所希望的长度,而在于我们双足丈量过的轨迹;事业的成功,不在于目标的高远,而在于我们为此付出的汗水甚至鲜血和青春。我们无法预见未来,我们也不能左右世界,然而我们可以做的,是跨出每一步,并且不停地走下去。•记得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他没有多么崇高的目标,只是很努力地做好手头上的事。用片中别人对他的评价,就是:“他遇到什么事就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不放。然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抱着的已经是一棵令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聚沙成塔、水滴石穿。不用过高的目标,也可以做出轰轰烈烈的壮举。•诚然,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向,否则就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在这个方向的引导下去努力拼搏,奋斗终生。把方向向无限延伸,让梦想的花朵结成累累硕果!•权威解读:文章从航海和打仗说起,自然引出方向与道路的问题,归结了材料中中学生被困山中的原因。然后,先以名言说明明确了方向,还算不上开始,只是前期的准备工作罢了;再以诸葛亮与蜀国的悲剧论述只有方向是不行的,以许三多为例论述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最后,归结全文,说明了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向,更需要在这个方向引导下的拼搏和奋斗。文章紧扣材料,中心明确,论述严密,说服力强,语言流畅精炼。•高分启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让方向等于路•年少时,我们狂言,我们羁荡,不知几时,已经为自己的生命找准了奋斗的方向。但有几人能为之奋斗一生,找到生命的路。•当我们自命不凡,却又“怀才不遇”时,有人肯努力打破这个僵局吗?既然找准了奋斗的方向,就该为之奋斗。•拥有了指南针,并不代表我们可以走出荒漠,迎接绿洲,我们还需有干粮,需要有顽强的意志。•生活中目标便是我们的指南针,知识便是我们的干粮。创新、坚持、顽强便是我们应拥有的意志。•生活中的一切需要我们去打拼,如果努力还未成功,那就要找一找自己身上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