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基于以下几点:1、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多年的数学时实践证明,数学学习只有放在数学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中进行才会焕发出它的魅力。鉴于此,教学伊始,我选择从最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和那轮永恒的明月,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有关知识;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和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最后,我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实现了书本知识与人类文化历史沟通。2、体现生活学习的理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释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数学生活化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在导入部分我从生活中圆的一个应用开始,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完毕,在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课后练习是让学生在操场或沙滩上画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真实的、有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3、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余生句来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那么我们为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呢用他们充满指挥的双手,更用他们充满好奇的心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半径、直径的特征,而是通过举行一个小小的竞赛:“比一比在15秒钟内谁画的半径多,并量出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发现?”等一系列活动,自己探究研究出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对于画圆的步骤也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自己探究总结出画圆的步骤。4、倡导合作意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三个维度(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之一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有助于朋友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