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课堂实例研究分析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而学生又是学语文的主人,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利用语文学科多功能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对传统教育深入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年初我校进行了“开放式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开放式语文教学”就是实现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开放,大胆地打开教室的大门,将课堂教学与生活中的语文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与心态走进生活语文的大世界,使学生广泛地阅读,深入进行实践,努力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和语文能力。它不是单纯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思想,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我的教学实际中,坚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多样化)和开放式语文活动的设计,即在重视课堂教学、学习教材的同时,把语文学习向生活开放、向时代开放、向社会开放。《白杨礼赞》课例研究是根据我校开放式的语文课堂的课题来设计的,本案例选取象征手法运用这一环节。《白杨礼赞》是语文版九年级的一篇散文,它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我在教《白杨礼赞》这一课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整体感知----手法运用----语言赏析。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主设计法:(1)作者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不平凡)(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写到了不平凡?(1468)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段落(3)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本课件展示的是:(4)(5)方面(4)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还赞美了人)赞美了那些人?(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民族精神和意志)(5)这种通过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象征。象征手法运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A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文章中,那些是通过写事物来写人的?(现代文古诗词文等)B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运用“使我想起了,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写一段话吗?C作者为了赞美白杨树的神美而采用了预扬先抑的手法?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一段文字来赞美黑板擦等事物吗?在教《白杨礼赞》的过程中,我注意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一些学生能够回答的小问题,学生不断的说,不断的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思维比校活跃,让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本环节设计体现两方面:1、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象征写作手法由学生拓展到生活中的事物,搜寻它的象征意义,开启学生思维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2、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喜人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让学生将一句话写作扩展到片段练习,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