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面杖激将决策陈桥驿黃袍加身马执斌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雪》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釆;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这里,他一气点出中国历史上五位杰出的封建帝王,对他们的文治武功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词句中提到的“宋祖”,指的就是北宋开国君王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于将官世家。他父亲赵弘殷做过唐、晋、汉、周四朝的将官。后唐天成二年(927),赵匡胤降生于洛阳夹马营中。赵匡胤年轻时闯荡江湖。他和石守信、王审琦等结拜为兄弟。后汉初年,他曾投奔复州刺史王彦超,没被录用。后汉乾祐元年(948),赵匡胤投奔后汉大将郭威,从此发迹变泰,成为后周的禁军将领。他们父子二人同为禁军将领,但他的成功绝对不是靠老子,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得来的。后周显德元年(954)正月,周太祖郭威病故,养子晋王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二月,北汉联合辽进攻后周。三月,周世宗亲征,以寡击众,与北汉、辽战于高平(今属山西)。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临阵逃脱,形势极为险恶。宿卫将赵匡胤等拼命力战,终于反败为胜,击溃敌军。战后,周世宗将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斩首,提拔战斗立功的赵匡胤做殿前都虞侯,命他挑选壮士,充实殿前诸班。显德三年(956),赵匡胤跟随周世宗攻略南唐淮南,奉命领兵奔袭清流关(在今安徽滁县西),直逼滁州他伏在马上,紧抱马颈,一马当先,率领将士,冲入敌阵,挥动利剑击伤南唐名将皇甫晖,并穷追不舍,最终活捉皇甫晖、姚凤二将,夺取滁州。由于战功卓著,周世宗将赵匡胤提升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就在这年,足智多谋的赵普成为赵匡胤的幕僚,掌书记。三年后,赵匡胤又兼任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禁军兵权。周世宗年轻有为。他登基后,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招垦荒田,均定租税;勒令僧尼,还俗种田;修治河道,灌溉通航。在政治上,整顿吏治,选任文臣,强化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整顿禁军,淘汰老弱,招募壮丁,严肃军纪,奖惩分明。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机器的统治力量,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量,使后周日益强大。与此同时,周世宗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955年,周世宗下令伐蜀,一挙攻占秦(甘肃天水)、凤(陝西凤县东)、成(甘肃成县)、阶(甘肃武都县)四州。955至958年,周世宗亲征南唐,南唐战败,割长江以北十四州、六十县给后周求和。959年,四月,周世宗自沧州北伐攻辽,出师仅四十二天,就收复了莫州、瀛州、守州和瓦桥关(河北雄县)、益津关(河北霸县)、淤口关(益津关东)等地。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后周北伐高歌猛进的时候,周世宗身染重病,只得中断北伐,撤兵回开封。六月,周世宗驾崩,年仅三十九岁。他的儿子柴宗训即位,称恭帝,只有七岁。自唐末到宋,几十年间,皇帝换了八个姓。这期间,武将凭借掌握兵权篡夺皇位的事情,屡见不鲜。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幕僚赵普等人,见周世宗英年早逝,周恭帝年幼无知,孤儿寡母的后周皇室,加上几个无权无勇的老宰相拿他们没办法,就谋划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逼宫篡位的喜剧。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周恭帝依制举行元旦大朝会,接受文武百官的新年祝贺。在赵匡胤授意下,河北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州)两州来人,风风火火地报告,说辽国和北汉联合出兵南侵,军情紧急。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等人大吃一惊。仓促之下,他们谁也没辨别情报是真是假,就急忙任命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迎敌。赵匡胤领命,立刻调兵点将,决定:初二日,先头部队出征;初三日,大队人马出征。这时候,京城里沸沸扬扬,到处传言:“出师的那一天,应当拥立检点赵匡胤做皇帝。”一些富人听到这个消息,害怕发生动乱,纷纷举家外逃,只有皇宫中还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俗话说,无风不起浪。面对京城盛传的流言,做贼心虚的赵匡胤感受到巨大压力,他知道,弄不好,这是灭门九族的罪过。他越想越害怕,有些举棋不定,最后决定跑回家跟家里人商议。他对家里人说:“外面流言四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