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节奏感小学音乐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蕴含着比知识传授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素质培养。两年来,我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结合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在众多的理论书刊,众多的教学经验中领悟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新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那么如何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呢?一、要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孩子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于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孩子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让节奏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节奏型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让学生感知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节奏,使他们认识到音乐节奏从生活和大自然中转化而来。1、把同学的名字用节奏打出来。新学期我在教一年级的第一节课时,让学生用节奏打其他同学的名字,互相介绍,互相认识。如:陈可,节奏是××|;陈文婷,节奏是×××|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很快学会了这两种基本节奏型。2、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来打节奏。如:母鸡叫:××××|×-|;知了叫:×.×|×.×|;在模仿生活中的节奏训练时,学生们的兴趣非常浓,因为这些声音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具有直观的声音形象,因而他们很容易地就掌握训练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在欣赏课上加大对音乐节奏、速度的关注。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欣赏课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个课型了,尤其是低年学生,对于一些古典音乐可以说是毫无耐性的。这时老师一般会通过视觉刺激以及提问等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大部分老师会把学生的关注度引向歌曲的背景、内涵及情绪等等。而我认为,对节奏和速度的关注也是很必须的,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对音乐含义和情绪的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感受节奏而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内涵。因此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节奏而探索音乐作品的内涵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意识,增强节奏感。四、节奏感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五、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