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塞腰鼓》说课稿20号选手申宁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20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首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安塞腰鼓》的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特点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壮美的散文,它用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语言、美轮美奂的修辞手法以及长短结合的语言韵律、急促铿锵的节奏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磅礴生命的赞歌。仿佛生命滔滔的激流、浩浩荡荡如黄河之水一般在黄土高原上奔流激荡,充分展示了生命的激情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赏析、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文不但展现了陕北这一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像是黄土地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宏,有阳刚之美。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大纲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听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2、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章简洁、凝练诗化的语言,体会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3、感受安塞腰鼓的雄伟气势和其中的生命律动,理解作者对生命力量的赞美,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之情。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所以我把培养学生品析语句的能力,体会排比反复等修辞的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把感受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作为难点。其次,我要向大家介绍教法与学法。1、说学情新课标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难点时,不仅心中有教材,更要心中有学生。我是一名农村教师,而农村的孩子学习受条件的限制,视野较狭窄,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城里的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别。对腰鼓艺术缺乏感性的认知和体验。他们的朗读水平、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都较低。并且现在孩子的周围充斥着浮躁嘈杂的流行音乐,对富有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安塞腰鼓这样的民族艺术并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运用多媒体展示表演安塞腰鼓的画面。给学生以感官冲击,让他们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雄壮磅礴2之气势。同时,通过朗读指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说教法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具体采用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法、美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无论怎样,学习语文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品等实践活动为核心。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朗读法来指导学习课文,通过听读、齐读、朗读指导、自读、互读等,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以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知文本从而深入对文章的感悟。3、说学法和教法呼应,我将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论”---细读鉴赏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解疑法,促使其养成圈点勾画做批注的良好习惯。读,即齐读、自读、选读等揣摩文章语言,感受作品蕴含的情感;思,即感悟,让学生使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勤动笔,善思考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论,即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进行信息交流反馈。最后,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析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有所获,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共五个环节。(一)、感官刺激冲击,激情导入课文对于本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后,导入语:一曲《黄土高坡》,高亢激昂,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展示图片:黄土高原、黄土、黄河、红高粱、西北汉子)那里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培养了像它一样坚韧、粗犷、勤劳的黄河儿女,她们用坚实的脚步、健壮的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