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摘要: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以运动链理论、神经肌肉系统训练、本体感受训练理论为基础,对于增强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具有良好效果,由此被广泛应用于竞技运动训练之中。跳远作为一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既要掌握标准的技巧;还必须拥有高水平的力量素质和身体控制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跳远运动技巧特征,建构一套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式。基于此,文章立足于自己的跳远运动经验和对核心力量训练方式的认识,在简要论述核心力量训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跳远运动员实施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目标和方式,希望能够为跳远训练提供必要的指导。关键词: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训练方式一、引言美国学者Panjabi基于对人体脊柱的解剖和生理学理论,在1985年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用于人体康复活动。美国运动训练专家Kibler率先将核心稳定性引入竞技运动训练,提出了“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随后经过Bermark、Faries等学者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竞技运动训练理论。其中,“核心”是指保持人体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整体姿势、稳定性与平衡性的身体关键区域.最初是指“腰椎一骨盆一髋关节”,随后延伸至“整个胸腔和脊柱”,目前则拓展至整个躯干部分,也即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的“大核心区”。因此,“核心力量训练”也即是对稳定人体重心、产生和传递力量的“大核心区”肌肉群所展开的训练活动。跳远运动所经过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中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核心力量的支撑,因此跳远运动员实施核心力量训练必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理论概述(一)涉及人体核心和核心力量的相关概念身体的部位不仅仅是腰部被定义为核心区域,其实也包括身体的肩部和髋部区域。通常人们将人体的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称为核心。将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竖脊肌等称为核心肌群,并将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一臀肌、股后肌群也纳入人体的核心肌群行列之中。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核心肌群主要指是核心区域内的深层肌群,因为深层肌群是直接接触人体核心区域内骨豁的肌肉,尤其是对人体脊柱的稳定,它对维持人体运动中稳定和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核心区域的深层肌群包括腹横肌、多裂肌和部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等。同时,我们对核心区域的浅层大肌群也不能忽视,因为在人体运动中,浅层大肌肉群起着平衡外力对脊柱的冲击,同时控制和协调脊柱的动作方向的作用,一般核心区域的大肌肉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大部分的腹内斜肌、腰方肌、竖脊肌(也称为“背部伸展肌群”)及臀部肌群等。(二)相关核心力量练习的原则、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核心力量训练和我们以往的力量训练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就如同我们做仰卧两头起一样,它使我们全身的肌群共同协调的发力,背部和腹部肌群,上肢与下肢同时做功使整个人体的肌群协调用力,保证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让核心区域肌群起到稳定躯体、传输能量是核心力量练习的最主要目的。根据所构成核心区域肌群的特性,以及它在系统训练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体能专家王卫星,李海肖在《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中总结如下几种训练手段可分为:①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②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联系;③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④各种普拉提的练习形式;⑤蒙上双眼和除幵双眼的条件下的多种站立训练;⑥在同件协助下进行的练习;⑦两人共同进行的练习。三、青少年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现状分析(一)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价值1.增强跳远运动员身体控制力与平衡性跳远是一项技巧鲜明的运动项目,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均有严格的技术标准,而运动员要想规范地完成这些动作则必须加强身体控制力与平衡性,诸如“助跑”讲求“可控速度”,最后四步要求在高速状态下,保持步长不变而加快频率,由此要求运动员在保持重心前倾状态下,稳定其移动轨迹,为接下来的起跳做好准备。“起跳”则要抬高大腿,全脚掌着地,前脚掌起跳,使其与地面保持65—73的角度,膝关节保持150的角度,由此同样要求运动员能够对身体各个部位具有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