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文化传承摘要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唯一的复合型的节日,其发展历程漫长,节俗内容丰富多彩。该节日历史悠久,经过演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清明节的起源、节俗、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入手,介绍清明节的整个发展过程,肯定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关键词:起源;节俗;文化内涵AbstractTomb-sweepingDayisacompoundfestivalconsistingof“Qingmingfestival”,”hanshi”Festival,whoseoriginanddevelopmenthaveexperiencedalonghistory.Inaddition,itscontentgetsrichandcolorfulresultsfromthefasionoffestivals.Thefestivalhasalonghistoryandprofoundculturalconnotationaftertheevolution.Thus,thispaperwillwritefromtheorigin,festivalsandculturalconnptationoftomb-sweepingdayintroduceitswholedevelopmentprocessandshowitsculturalvalueandinfluence.Keywords:origin;vulgar;culturalconnotation前言在2008年清明节被确立为法定节假日,由此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且对清明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对其做全面研究的作品并不多。因此,本文将从清明节的起源、节俗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运用文献研读法、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从宏观上对清明节进行探讨。清明节的成长历程是漫长的,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递感恩,凝聚家族、团结各民族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做好相关方面的研究是我们的责任。一清明节的起源(一)禁烟寒食的寒食节1寒食节的渊源清明节的节俗起源于寒食。我们想要知道清明节的起源必须先弄清寒食节的来源。对于寒食节的起源,各种观点众口纷纭,学界尚无确切的定论,一般分为“禁火说”和“子推说”。[1]本文讲分别就这两种说法予以概括和说明。(1)子推说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的说法来自民间传说。春秋战国时代的晋国公子重耳因储位之争被迫流亡在外。在他流亡期间,许多忠臣贤士都追随他左右。其中有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在重耳又累又饿的情况下,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很是感动并表示日后回国当上国君一定重赏介子推以谢恩情。然而19年后重耳当上国君,他遍赏身边的仆从臣子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不慕名利的介子推与老母隐居故乡绵山,晋文公重耳多次派人请介子推出山,都被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晋文公听从臣下的建议火烧绵山,不料却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于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便下令在介子推被烧之日不许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来相约成俗,“禁烟寒食”的寒食由此产生。阎建滨先生在《清明旧事》中指出:“介子推的故事,传说于汉代末期,最早记载于《东周列国志》。故事虽感人,但传说并不可靠。在春秋战国最权威的史书《史记》、《左传》等资料中,没有介子推因火而亡的记录。到了汉代,刘向的《新序》及桓谭的《新论》中,才提及介子推被烧的事,也未把介子推被焚与寒食禁火相连系。”[2]那为何这个故事会被当做是寒食节的起源依据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忠贞爱国、不慕名利是介子推之所以被人们传颂和怀念的原因之一。其次,对“清明”政治的追求是介子推备受推崇的又一缘由。“臣在九泉终不悔,愿政清明复清明”既是介子推的心声,也是千百年来人民大众的心愿。(2)禁火说与子推说相比,“禁火说”更具科学性,也更为大多数人所信服。事实上禁火习俗早在周代已是惯例。在周代已有“司爟”这一专门负责禁火取令的官职,在春天的时候以“木铎”为号,百姓听到木铎之声就要准备禁火寒食了。气候干燥的春季容易引起火灾,那负责取火的官吏摇着木铎,提醒人们禁火。由于古人对自然知识认识的匮乏就把这种自然现象神秘化了,也就认为只要禁火冷食就能抵御自然灾害。禁火寒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规避自然灾害。在远古时期,火不能轻易取得,为了驱逐寒冷获得光明和温暖,古人从雷电能够引燃林木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钻木取火。同时顺应自然规律,不同的季节用不同树木钻火、取火,相习成俗。禁火之前准备好冷食,以供食用。之后才与介子推的故事相联系,成了寒食节。这种转化过程就是新旧交替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慰藉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