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双主共学”打造卓越课堂北碚区三圣中心校:宋正伦摘要:“双主共学”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师生的教、学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教学逐步迈向卓越。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习共同体,迈向卓越川菜介绍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川戏离不了帮腔,川菜少不了好汤。”同样的道理,教学要成功需要有两个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是外因,学生的积极性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教学才能获得巨大成功。北碚区实施的“双主共学”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师生的教、学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我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我的小灯炮》为例,谈一谈在小学科学中如何进行“双主共学”课堂教学。一、学生自主是课堂的灵魂1、确定课堂教路,诱发学生探究《点亮我的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电”这个单元的第二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观察小灯泡、干电池的构造,最后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所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我将“问题引发任务,激励学生探究”定位为本课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课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诱发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思维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2、创设恰当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在观察小灯泡的这个环节中,先通过师生对话: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灯泡,这是什么?生:灯泡师:你们有灯泡吗?生:有师:你们的灯泡和老师的灯泡有什么不一样吗?师:众说纷纭师:那它们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呢?生: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师:我们把小灯泡画一下好吗?生:画小灯泡的简易图,认识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师:想不想点亮小灯泡?(想)还需要什么材料?(电池、电线)电池、电线有什么特点?我们先画一张图好吗?生:画电池、电线简易图教师通过创设简单形象的情境,以大灯泡“牵”出小灯泡。在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特征后,又及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对电路的简单构成(电池、电线、用电器)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3、小组合作尝试,领略成功喜悦师:小组合作,尝试看哪一小组最先点亮小灯泡。师:请最先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用实物线路图表示。师:电池里的电从正极出来,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意见,对有创新观念的想法,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尽量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科学的现象。4、鼓励学生质疑,合作交流解疑区分“短路”和“断路”,教学时,教师发现大部分组用的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接亮小灯泡,可以说是属于共性的一面。如何体现学生的个性——用不同的方法接亮小灯泡?在这里,教师“穷追猛打”,设计了一个发散性问题,告知学生假如不通过灯泡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相连,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再次焕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各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短路”和“断路”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二、教师主导是课堂的方向1、“煽动”学生猜想,激发学生思维如果把授课集体比作一艘船,学生是帆,教师则是舵。营构“双主共学”课堂,学生是交流的主体,接受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点亮我的小灯炮》这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诱导让学生猜想“电是怎样流动的”。在学生经过不断的尝试后接亮了小灯炮,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教师顺势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大家认为小灯泡发光的原因是由于电池中的电通过导线流动到了小灯泡,那么大家猜想一下,电是怎样流动的呢?学生通过小组的探讨后,作出了种种猜想。生(猜想1):我想电是从电池的两端通过导线分别流动到小灯泡上,使小灯泡发亮的。生(猜想2):我认为电是从电池的两端通过导线分别流动到小灯泡上,并转化为光,然后消失的。生(猜想3):电是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导线流动到小灯泡上,一些电转化成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