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是从歌曲背景、歌曲词曲作者、旋律、曲式分析、和声、伴奏织体、钢琴伴奏等方面浅析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背景的深入了解,设身处地的感受作品中词曲作家对日本帝国的憎恨和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恋。【关键词】陆在易歌曲背景钢琴伴奏曲式分析和声织体The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theSong"ILovetheLand"Thispapermainlyfromthesonglyricist,songbackground,pianoaccompaniment,musicformanalysis,harmony,accompanimenttexture,singingskillsandotheraspectsoftheartisticsong"Ilovethisland".ThroughathoroughunderstandingofthebackgroundofthetimesandthewritersofCiandqu,wecanfeelthewriters'hatredoftheJapaneseEmpireandtheirdeeplovefortheirmotherland一、《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的1938年,是诗人艾青写下的一首表达自己爱国心迹的短诗。当时日本侵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又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全诗的感情强烈而内在,基调深沉而忧郁。二、词曲作者介绍陆在易,又名梓钧,中国乐坛著名作曲家。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今属慈溪县)的一个水乡小村。1955年经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指点,考入该院附属初中,后因成绩优异,直升大学部作曲系本科。196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调上海京剧院,参加过十余部现代京剧的音乐创作。1981年再调上海乐团,先后任专职作曲、团长、艺术指导,并长期兼任《上海歌声》主编。1997年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陆在易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体裁领域,而且硕果累累。特别是他在合唱及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所表现出的近乎痴情的执著追求和取得的艺术成就更深为音乐界所称许。其中混声合唱《雨后彩虹》被评选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等则早已流传海内外,并被各音乐院校选入声乐教材;其它如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曾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及上海市文学艺术界高荣誉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多项大奖;《蓝天·太阳与追求——为女声合唱队与乐队而作》曾获全国第五届音乐创作评比(合唱)大型作品二等奖;交响音画《睡莲》及交响小品二首(1,南国抒怀;2,夜林酣舞)曾获第十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优秀作品奖;艺术歌曲三首《桥·家·盼》和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在2001年与2002年分别获首届和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陆在易还出版有《陆在易音乐作品选》专辑唱片及《陆在易艺术歌曲选》、《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上、下册)等。鉴于陆在易所取得的艺术成就,1993年曾由多家单位联合,为他举办了“上海之春”音乐节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作品音乐会,被誉为“国内最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之一”。1997年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三、多种性格的旋律1、抒情性旋律。《我爱这土地》旋律最大的特点便是抒情性。谱例1中的旋律速度为每分钟70拍。旋律由F大调的中音引入,是一个以二度音程为主、三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