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大家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展现故乡鸭蛋的特点以及故乡的风俗,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思念热爱。提倡珍视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语言平淡而有味,富有生活情趣。【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3.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情趣和故乡情结。【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情趣和故乡情结,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大家以往的端午节都怎么过?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学生回答)看来你们的端午节过的真是有滋有味啊!当代一位作家汪曾祺先生,他在端午节这天却对鸭蛋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高邮,去看看这枚端午的鸭蛋里究竟装着什么特别的东西,让汪老念念不忘。(板书:端午的鸭蛋)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勾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屏显字词,齐读,书写。)2、看看课文围绕端午的鸭蛋都写了什么?明确:写了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3、家乡的端午都有哪些风俗?四、再读课文,细品鸭蛋师:家乡端午的风俗如此多姿多彩,作者为什么偏偏挑选小小的鸭蛋大写特写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究竟魅力何在,让作者难以忘怀?生: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家乡的鸭蛋是双黄率极高的鸭蛋。家乡的鸭蛋质细而油多。家乡的鸭蛋美名远扬。这是历史悠久的鸭蛋。姿态各异的鸭蛋,吃法多样的鸭蛋,令高邮人引以为豪的鸭蛋。五、品读语言,体悟情感。这是令高邮人引以为豪的鸭蛋,文中流露作者这种自豪情感的句子还有很多,你们能找出来和大家分享吗?生: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师:“肃然起敬”就是恭敬、敬仰的感情,“敬仰”谁呀?(鸭蛋)原来是鸭蛋!大词小用,别有一番幽默滋味。屏显: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的家乡》-汪曾祺师:读一读,这段话和文章有什么微妙的区别?(没有“哦”,课文中句子是叹号!)师:加上“哦”字和叹号有何妙处?(更能体现外乡人的肃然起敬更能体现作者的自豪。)师:现在用肃然起敬地、惊讶的语气读一下这句话。(如果是略作思考,恍然大悟呢?可以读的长一点,再加一点起伏。)生:“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屏显:“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你们把红色的字重读一下,看有什么效果。(平平淡淡的话,表达出了什么?家乡的鸭蛋真好!)师:“所食鸭蛋多矣”用现代汉语怎么说?(我吃的鸭蛋很多那就把原文改成现代汉语的说法吧,行吗?文言文和白话,自然的交融在一起温文尔雅颇有风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难怪汪老说“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屏显)(他乡的鸭蛋不如高邮的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师:别处的鸭蛋一定不好吗?其实未必,月是故乡明,鸭蛋也还是高邮的好!作为高邮人的自豪,对家乡的热爱。屏显:“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学生试读。(读的长,说明油多,冒得时间长;读的短,表明油冒得快。)屏显:“凡是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麻苍蝇也是复眼,你走近蜻蜓和麻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就发现了,噌---,飞了。”这段话中哪个字与“吱”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动作,还带有声音,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师:这么好的鸭蛋,仅仅是用来吃的吗?齐读4-6段。一枚小小的鸭蛋给了汪老太多的快乐,然而永恒的不是鸭蛋,而是美丽的回忆,是汪老对童年生活的怀想与留恋。就像周作人认为故乡的紫云英味道无与伦比,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