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古典诗歌教学的金钥匙---------三节古典诗歌教学赛课带来的思考单位:南宁市第一中学作者:梁容供稿时间:2015年4月11日一、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学必须要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认知和审美需求,尤其是古典诗歌。它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最能唤起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的共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来看,从教学三位目标的实现来看,古典诗词承担着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以及形成自身正确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任。可在现实的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即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随意化。首先,大多学生认为诗歌与生活离得太远,普遍认为自己既读不懂诗歌,又不懂如何去读诗歌,没有兴趣去学习,尽管考试当中诗词鉴赏部分的分值再提高,也只能望而却步;其次,教学内容僵化,学生不会由景缘情,由境探情,只停留在浅层的解读居多;再次,教学内容考试化,教师容易把诗歌鉴赏课上成诗歌阅读练习课,或者是高考诗词鉴赏方法指导课,往往忽略了诗歌在整个大语文课程中所承担的任务。这些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删除了学生经历诗歌教化和熏陶的过程,简化了学生参与文学审美鉴赏实践活动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也无法从根本上真正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兴趣了。究其根本,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教学定位上出现了各种偏差。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首先就是教师应根据学情、诗歌的特点和教材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来确定和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其次就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文本有独到的解读,确定的内容必须能彰显文本价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对文本进行整合和重构。最后教师还要学会充分地借助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引导学生1挖掘和鉴赏古典诗歌内在的审美和情感,从而获取审美感悟和审美愉悦,而要做到这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放弃师生太多的功利目的。二、古典诗歌教学课例的亮点分析通过听课、评课、议课和自己上课、磨课,笔者努力把教学思路变为学习方法,再把学习方法内化为学生自我研读和鉴赏的能力,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反复打磨出一把能解读鉴赏古典诗词的金钥匙。下面以笔者自己所上的一节诗歌鉴赏课另两位老师上的诗歌鉴赏课为例,对这三节课例作亮点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在三节课中的的一些发现和思考。这三节课的内容分别是《短歌行》、《兵车行》和《拟行路难》。首先,三节课都非常重视诵读。《短歌行》通过自由朗读、学生个人朗读、师生合作范读等方式带领学生用心去解读文本,经历“读-思-想-悟”的过程,让学生展现更多朗诵品读的精彩,悟出更多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拟行路难》则通过围绕情感变化的主线,让学生多轮朗读,体会诵诗通意,逐层深入去领悟诗中诗人的“悲叹-无奈-悲愤”的情感,在情感起伏中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际遇和情感,朗读贯穿了半节课,通过读引出情感分析,再由理解到熟读成背,教学鉴赏水到渠成。而《兵车行》则注重强调“因声求气”,通过自由读、听读、范读和自由读等形式,让学生多次朗读和谈自我的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的重点字词句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这三节课在诵读环节都花了较多时间,在设计上都能很好地为文本情感和主旨的理解服务,学生通过读来逐层加深对文本的解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兵车行》和《拟行路难》都运用了比较鉴赏。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契合点,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赏析,有所侧重地训练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比较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找准比较点,涵泳鉴赏。如《拟行路难》一课,就是运用知人论世的知识点,围绕情感、诗中的诗人、现实中的诗人、读时代等方面将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两首诗进行了对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旨和情感的理解,并学会进行知识点的迁移和运用。对比鉴赏阅读的方法,将《拟行路难》与《行路难》放在一起对比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