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浅析当代中国死刑制度的存废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不断讨论研究的话题。随着社会进步、法治观念和人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死刑制度也备受关注。死刑制度的存废作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也是敏感而现实的问题,要求法律学者以审慎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方法去探讨和研究。1764年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问世,首次将死刑在人权保障方面的弊端予以揭露,进而提出了废除死刑的主张。从此拉开了死刑存废之争的帷幕。死刑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来实现惩罚犯罪、防卫社会的刑罚手段,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基本内容的刑罚。从十九世纪展开的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从一个法律问题上升到伦理学、哲学的高度。死刑的存废一直在各界争论不休,面对脆弱而珍贵的生命,适用死刑是否真的有其必要性?正视死刑制度,客观理性分析并探索死刑改革之道,才是我们需要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死刑的废除在现代西方国家已为大势所趋,但是这在我国现阶段是不理性的、不现实的。死刑作为一种刑罚的种类之一,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死刑制度应该继续存在,但我们应该从现状出发限制死刑数量,坚持少杀慎杀,逐步减小死刑的负面影响,以确保其正确适用并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废除死刑是我国社会各条件时机成熟后的必然结果,但是不是现在。但是我坚信,在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和民众更加理智的文明社会,少杀慎刑乃至完全废除死刑的决策,将会更加深入人心。二、国内外文献综述(一)文献研究概况1764年,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对欧洲中世纪封建专制社会进行抨击,并以过人的勇气提出了死刑废止论,他在书中写道:“死刑并不是一种权利”。中国刑法学界,亦对死刑存废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赵秉志所著《死刑改革探索》《中国废止死刑之路探索》,马松建所著《死刑司法控制研究》,张远煌所著《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等有关死刑的专著均对中国立法司法上的死刑问题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刑法修正案(九)》减少了死刑罪名的适用,取消了9个犯罪中关于死刑的规定;增加了特重大贪污罪、受贿罪死缓犯的终身监禁规定。此次修改我国死刑罪名由《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55个减少为46个,更加人性和科学。(二)学界不同观点在死刑废除问题上学界存在两个不同观点。一是支持死刑的废除,即死刑废止论。二是反对死刑的废除,即死刑保留论。(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文献资料法。三、写作提纲一、死刑制度的简介(一)死刑制度的概念及功能(二)学界关于死刑存废的不同观点1.死刑废止论2.死刑保留论3.死刑限制论二、当代中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一)中国死刑制度的基本政策1.死刑的适用原则及指导思想2.我国对死刑适用的严格限制(二)现阶段死刑存在的合理性(三)刑法修正案关于死刑适用的修改三、我国死刑的改革趋向(一)严格限制死刑1.立法限制2.司法限制(二)废除死刑是刑事立法的发展趋势四、结语四、主要参考文献[1]崔敏.死刑考论——历史现实未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1).[2]陈兴良.死刑检讨中国[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5).[3]张文主编.十问死刑——以中国死刑文化为背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4]张明楷.刑法学(上)[M]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5]高维俭主编.中国死刑问题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5)[6]何显兵.死刑的适用及其价值取向[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8)[7]刘春花.向死而生: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政治决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9)[8]刘仁文主编.死刑改革与国家治理[G]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9]莫洪宪主编.中国当代死刑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展望[G]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6)[10]陈兴良.死刑备忘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1]白旭.浅析死刑制度的存废[J]法制博览,2018(2)[12]黄华生舒洪水.死刑适用的原理与实务[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10)[13]贾宇.死刑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14]贾宇.中国死刑必将走向废止[J]人民网法治频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