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设疑自探1、导入课题: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谁来介绍介绍这位大诗人呢?2、请生介绍有关杜甫的资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则有着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美称,请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想一想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注意指出:河南河北并非现在的河南河北,而是黄河以南黄河以北,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3.引导质疑762年,河南河北前后被官兵收复,延续了七年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与妻儿流落在四川一带。同学们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杜甫听到河南河北收复的喜讯心情怎样?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板书:心情怎样?如何表达?)4、自主探究⑴自探提示:熟读诗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明白诗句大意。边读边思考从课题中质疑的问题,并在体会深刻的句子旁边做上批注。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二、解疑合探(一)理解诗句8分钟1、同学们自学很投入,让我们先来读读诗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其他同学注意听评。指名读,然后找学生评读,再指名朗读,帮助学生把诗句读通顺。策略:差生读----优等生评价----指名读---齐读(注意纠正:⑴-“衣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裙裤。(2)“漫卷”读juǎn,是动词,卷起来之意,不能读成四声。)2、交流诗句大意。⑴结合古诗下面的注释,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请提出来.重点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衣裳”“妻子”“青春”(2)下面就让我们来说说诗句意思,会哪句就说哪句,好吗?预设: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注意把话说完整\谁也想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其他同学是怎样理解的呢?)----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听评补充,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既明白诗句意思,又掌握了学法。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啊!学会了借助注释、抓住了重点的字词、联系上下诗句,查阅课外资料,借助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这可是我们理解诗句意思的万能钥匙啊!⑶下面让我们把诗句连起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诗句内容生动的讲给大家听,同学们注意倾听评价。(你评得到位,相信理解得更棒,试试说说全诗意思吧\果然不错)(二)交流问题。交流问题一:杜甫听到河南河北收复的喜讯心情怎样?(1)体会“喜欲狂”的心情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心情呢?谁能找出诗中最能表示杜甫当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喜欲狂)你从诗中的哪些语句里体会出来诗人喜欲狂的?谁能谈谈自己的见解?预设: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预设:诗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到流眼泪.\这是喜悦的泪水、激动的泪水、爱国的泪水。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预设:妻子和孩子曾有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生命时常受威胁而愁。如今所有的烦恼都被胜利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留给他们的就只有高兴,只有激动,只有兴奋.\杜甫胡乱地把书一卷就不管了,这不是杜甫这位诗圣的风格,他的风格应该是把看完后把书卷好,整齐地放回原处,而他却这样做,而是太喜悦了。\这对于一位酷爱读书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此时的杜甫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你们说那将是何等的兴奋啊!\他这真是高兴地忘乎所以,不知——所措,欣喜若狂.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预设:诗人这时已是52岁了,这个年龄,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而他却这样做了,这真是得意——忘形!想到能在鸟语花香和妻子、儿女作伴还乡,安享晚年,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示示意图:这就是诗人回乡的路线图。预设: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险,而出巫峡,到襄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