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案例旭升,男,14岁,籍贯兴平桑镇,因打架被原学校劝退,由我们学校的老师介绍转入我所在的初一(1)班,性格粗暴,沉迷网络,谈恋爱,打架斗殴,顶撞老师,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学习成绩很差并极度厌学,属于典型的“问题学生”。家长特别是母亲对他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经常对他唠叨,旭升感觉极其烦躁,原本准备辍学在家,为了躲避父母的责骂选择了继续混在职高。转来的第一个星期旭升叫参与打群架,在教室抽烟被政教处抓住,夜不归宿……几乎把所有够得到处分的事都犯了一遍。我开始后悔接了这个学生。于是,我试着去探旭升母亲的口风,能否让她把旭升带回家去教育。没想到,刚一“汇报”旭升在校一个星期的表现,旭升母亲就声泪泣下地说:“老师,你再想想办法吧,我是真没有法子了啊,他如果回家,只有进劳改队一条路咯”。也对,才来了一个星期就那么沉不住气,这旭升是不是想引起我这个班主任的注意呢,因此我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旭升一段时间和新的环境磨合。首先,我对旭升进行了分析:1、客观原因:从家长以及原先学校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处了解到一些信息分析,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行为的约束管理方面,对于“不良行为现象”背后深层次的诱因缺乏深入的、连续性的调查分析。表现在班主任工作方法上就是追求立竿见影,缺乏耐心和有效的方法。以生硬的管理模式对待学生的粗暴态度,引发了双方的极度对立,这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不足。旭升的一些表哥表姐等亲戚,很多都是在家庭的严格管教下培养成了大学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生,因此旭升的家长很有压力,渴望成功培养旭升,却忽视了现实的差距,其实很明显旭升的父母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最起码不能因材施教,不实事求是。尤其在旭升中考成绩出来后,对旭升挖苦,责骂,让旭升的逆反心理愈加强烈。不良信息的引诱也是导致旭升落后的重要原因。大街小巷里或明或暗的网吧,报纸刊物对色情暴力毫不避讳的宣扬,成人之间的谈话所表露出来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等等都会对他的思想造成冲击。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我总结出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的失败使旭升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不良信息的引诱顺应了他人性中堕落的一面这一拉一推加速了旭升的落后。同时,和成人(家长老师)交往的挫折,再加上来自同龄人群的舆论压力使他产生了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就是自己也觉得自己不争气,导致大家都不喜欢自己。他非常缺乏自我认同感。于是就通过打架斗殴等逆反行为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藉此来掩盖慌乱自卑的内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其次,我在班干部以及任课老师的帮助下制定转化方案理顺造成旭升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即帮助协调改善老师、父亲与旭升之间的关系,为能进行有效沟通创造条件。具体转化过程是这样的:1、为理顺造成旭升心理问题的因素,我做了旭升父母的思想工作,探讨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等问题,旭升的母亲很是配合,她不仅给旭升写了信,承认了自己的攀比之心,肯定了旭升的优点(其实旭升很孝顺,会烧饭,洗衣操持家务的能力不错,倒让我惊讶),还对旭升表现出极大的信任给他在家配置了电脑,装上了宽带(事后,旭升告诉我他很感动,也找到了被父母尊重的感觉)。2、我主动找旭升谈心并表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和理解、帮助他。旭升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接纳与包容,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慢慢也接纳了老师,开始谈心里话。3、根据他体能较好的特点,安排他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并给予厚望,希望运动会我们班能拿下团体第一名。在一种急于用实力来证明自己的心理作用下,旭升领同学们刻苦训练,最终如愿以偿拿了第一。尤其是他戴着墨镜赢得400米的第一名那一幕始终在我脑海闪现,他获得了认同感。他渐渐地融入了班级,在班级中的威信也空前提高。之后,带领班级的男生取得排球赛,篮球赛的冠军更是让他不断地自信,慢慢地行为习惯在不断地转变。4、几个班干部也经常与他谈心,引导他发现自己的进步,享受因为进步而带来的精神满足。同时也让他学会分析总结进步的原因来自扎扎实实的努力,对比以前的“浑浑噩噩”坚定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