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学唱《长江之歌》三、课时:两课时四、教具:磁带、录音机、幻灯片、幻灯机、投影片、投影仪、录像带、录像机、黑板、钢琴、银幕。五、教材分析:《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第一课时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二、组织教学(略)三、导入新课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4、集体朗读歌词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备知识点: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一、导入新课,交流资料1、我们都知道长江和黄河都被称为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它们,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它们,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黄河的两首诗歌,今天我们学习赞美长江的诗歌——《长江之歌》,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2、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谈一谈对长江的了解。(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3.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资料。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她从西向东奔去,最后注入东海,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8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是世界上第三大河。过渡:长江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古往今来,赞美长江的诗歌层出不穷。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走进诗歌,体会作者胡宏伟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二、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同时,想一想:胡宏伟创作的《长江之歌》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2、学生初读后交流。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相机检查预习效果。学生朗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理解重点词语。(1)集中出现词语。读准字音,理解意思。丰采气概哺育依恋荡涤尘埃回荡磅礴(2)再来读一读课文,看谁读得更加正确,读得更流利!(3)交流课文初读的感受。过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歌,说一说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三、精读品悟“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