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跟陶行知学做老师VIP免费

跟陶行知学做老师_第1页
1/4
跟陶行知学做老师_第2页
2/4
跟陶行知学做老师_第3页
3/4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故居——逸少斋,位于重庆市合川古圣寺侧,现在为小青瓦房,为陶行知在育才小学的旧居。“逸少斋”系陶行知命名,屋前有荷花池曰:“周子池。”“周”指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周敦颐,周在合州任职时,其名篇《爱莲说》是莲的礼赞。陶行知将荷花命名为“周子池”。意味隽永,以莲喻指清廉高洁之情操。陶行知由乳名小和尚——文浚——知行——行知,四次改名,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的不断进步,也反映了他一生的追求。夏日午后,我翻阅《陶行知教育名篇》,看着,如醍醐灌顶,才发现自己十来年的教育生涯中,给予孩子们的太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如一棵蓬勃的树,充满了活力,而要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它需要生根,自由地生长。文中张扬犀利的笔触给我们道出了一名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发展。陶行知逝世后,宋庆龄誉其为“万世师表”,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父亲初通文字,母亲陶母曹翠仂因生活清贫,在歙县场面人教会办的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孩童时期就表现出聪颖的天性。他常去邻村叶家厅堂游玩,看到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到了读书的年纪,家里却无力交纳学费,有位方庶或秀才在附近蒙馆教书,喜爱陶行知的聪明好学,免费收为学生,他才有了人生中重要的学习机缘。陶行知对农村教育情有独钟,满怀豪情在中国乡村大地创办学校,陶行知多年来从事城市的平民教育,认识到改造旧教育,必须适应我国“以农立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就是说,先要改革乡村教育,普及农民教育。他坚信一名好的师范生就能办好一个小学,乡村里都应当有好学校,就必定需要有好教师。因而,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外一个僻远的地方——老山小庄,创办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不久改名为晓庄学校。还请来了不少名师授课,学生思想卓绝,成为当时教育届的一个新标杆。现在想来,自己也曾是师范毕业,但在学校里似乎更多的是被传授技艺性的东西,如教育教学方法、琴艺、舞蹈、三笔字基本功等,而根本的教育思想拓展,教育理念深度等方面的提升很不够。这也是一个缺陷,导致不少师范生在以后的教育岗位上墨守成规,“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前人良训早已抛之脑后,缺少创新开辟精神。而在十多年后,偶然学习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这似乎是幸又是不幸?幸运的是终于触到了大师教育哲思的慧根,不幸的是反思多年的教育经历还只是犹如在莽莽的森林中漫步,缺少方向感。陶行知主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为此,他还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有一次,教育家陶行知去作一个教育方式的报告,他带去一只老母鸡,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是怎么喂它的。”说毕,他抓住老母鸡双翅,压住鸡头,强制母鸡吃米,但是母鸡奋力挣扎着,把甩向一边,偏不吃。陶行知稍停后,说:“看来还是要加压!”,他又使劲按住母鸡头,可是老母鸡也仿佛来了性子,依旧不吃,还拼命反抗着。后来,陶行知松开母鸡,捋捋母鸡的毛,老母鸡安定下来了,突然看见面前有米粒,就自顾自地吃起来了。看到这,让人震惊。谈论教育的理论千万,但难得的是,能在这么浅直的生活琐事中,让人窥到教育的真谛,在平实中发现哲理,这是先哲的一种智慧和对教育的用心。母鸡吃食,学生学知识,也是如此,它需要自由清新的氛围。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上,是不是也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漠然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容器,孩子们需要舒展,放松。“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是吧,一个老师,如果不能从学生心底的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心里潜能,他终究是一位游离于教育之外的人。记得那是几年前,我在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任教,学生临近毕业会考,因为有着对前途的希望和茫然,思想波动大,成绩滑坡。晚上,我辗转反侧,在灯光下,写了一封长信,有自责,有对孩子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跟陶行知学做老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