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金融是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一种金融形式,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量的资金的需求为非正规金融提供了发展的温床。非正规金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历史悠久,且持续活跃,尤其是四大银行制定了逐步撤出农村市场的经营策略,农村经济在农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主体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分析福建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演变过程,然后通过实地调研得到相关数据,并对规模进行测算;最后得到福建省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一、福建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定义和主要存在形式农村非正规金融又称农村民间金融或地下金融,其主要是农民在一定区域内,以个人信用为基础,通过亲情、友情和其他人际关系作为联结方式,进行有利息或无利息的并且根本上是以自身经济利益为目的民间借贷行为。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对非正规金融的解释为基础,是相对于在国家一张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正规金融机构以外的资金借贷活动。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按照性质不同划分,有着"灰色金融"与"黑色金融"这两种主要存在形式。"灰色金融"一般情况下指虽然不被当下的法律允许,但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人民生活发展的需要,并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的金融活动。而"黑色金融"主要指不被法律允许,也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甚至有可能损害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下金融活动。促进非正规金融发展最主要是针对灰色金融进行正规化管理,让这部分民间借贷在政府和央行的管理与法律的制约下进行良好的发展。(二)福建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演变非正规金融在福建省农村地区十分普遍,自古以来就在民间进行资金流通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方面作用巨大,且因为地缘、血缘关系,借款人对贷款人的资信、偿还水平较为了解,具备信息与监督等优势。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组织充分利用了其在农村中的信息优势,为多数有资金需求的个体农户放贷,进而对整个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融通改善,为福建省农村个体农户、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便利和福利,促进了经济增长。福建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存在形式一般是民间借贷与集资,私人钱庄和合会等,但是在本地农村中最普遍的是民间借贷和合会,下文就以两者为例研究福建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演变。1、福建省民间借贷的演变民间借贷是一种传统的非正规金融活动,特别在众多农村区域,因为从银行与信用社中无法得到贷款,此方式被普遍认可,甚至变成最普遍的非正规金融方式。民间借贷通常相对分散且隐匿,利率高低各异,借款具体手续不统一,管理受到阻碍,显然黑色借贷因为利率明显高于普通水平,民众只有在资金需求十分迫切时才会使用这一方式,风险较大。在福建省,有文献记载的非正规金融早在明代就已存在。民间借贷最开始以农作物(以谷物为主)的借贷为主,后来逐渐转变为货币的借贷,比重从农作物到货币逐渐增大。在接下来的时期,民间借贷主要以小额短期借贷为主,且十分频繁,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例如操办红白喜事、缴纳田租、拆东墙补西墙式的还债以及为经营成本借贷,部分农户甚至以借贷度日,说明当时福建农村小农户贫困程度严重且有加深的迹象,一些地主甚至都要以"胎借"的形式借取经营成本,他们用自己的房屋、土地作为抵押品,让出使用权与收益权,获得借款。在福建省农村地区,农民是主要需求借贷的对象,农民大量的资金需求,包括有些非金融需求(遭遇严重疾病是应属于社会保障需求)也需要通过金融来解决。因为农民缺乏资金通路,比如生病、婚嫁、盖房等大事情都需要借款,主要是向亲戚朋友筹集资金的民间借贷。还有日常生产,比如购买生产工具等。具体的演变过程可由图1表示:频繁大量借贷求扩大抵押"胎借"小额短期借贷谷物借贷图1民间借贷的演变过程在我国宏观调控与利率政策调节影响下,民间借贷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活力。民间借贷是发展历史长的直接融资方式,在福建省众多农村区域依旧被普遍使用,特别是在民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受到税费改革、金融变革与宏观调控等相关情况影响,之前被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