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1.1选题背景和意义1.1.1选题背景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我们在陶醉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充分领略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报复。随着人类索求的无限膨胀和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矛盾也日趋尖锐,生态危机已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建国以来,国家为满足各个领域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力发展煤炭产业,产量也由建国初期的0.43亿吨发展到20世纪末的13.3亿吨。煤炭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每年消耗的能源中,75%来自煤炭。而且在未来较为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会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因采矿等活动的加剧而失衡,如空气污染、水体酸化、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景观破坏等,并威胁到人体健康。长期的生态损失积累新产生的毁损与治理恢复数量质量上的问题,以及少有节制的采矿活动,使得研究矿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所以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不仅关系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十年九旱,缺林少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生态产品已成为全省人民群众的最高渴望。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之基在于林,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显得愈发重要和急迫。2.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选题的目的:作为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煤炭资源这一重要物质基础的煤炭资源型区域,是受人类干扰破坏程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因此建设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刻不容缓;煤炭资源的特殊战略地位及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文明理论、方法和实证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极富研究价值和潜力。因此,基于我国煤炭资源型区域发展中凸显的生态问题、煤炭资源的特殊战略地位,使得研究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随着资源型地区“资源困境”的日益突显,学界对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的研究逐渐丰富。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的涵义、价值观、地位、作用、独立性等重要领域展开了探索性地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有关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文献讨论有关问题,但是系统的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定量的模型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外关于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研究或论述相对更少。本文通过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理论,考察煤炭资源型区域在发展中暴露的环境问题现状并分析其成因,为煤炭资源型城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方面的有益借鉴。1.1.2选题意义选题的理论意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从理论上讲,生态文明的提出实现了对前人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对进一步开拓视野,走向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一,生态文明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先进理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