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和影响摘要:如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成为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成为急需解决的优先课题,并着手制定对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项研究表明,美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美术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心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最终让不良的心理通过治疗和矫正趋于和谐,心智方面的各种潜能协调发展。关键词:青少年;美术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个体健康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人格完整、适应良好、生活幸福等。而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心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不只是让他们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最终的目标是让有不良心理的学生通过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心理趋于和谐,心智方面的各种潜能协调发展。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强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随即在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儿童、青少年事物心理健康。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代表精神生活的丰富。相反,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及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带来了不少心理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问题在孩子们的身上也有明显的反应。不少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表明:如今孩子们的心理日益脆弱,常常存在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部分孩子心理发展部健全,使得儿童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适应等方面得不到完整的发展。引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由于小学生心理生理都处于特殊阶段,因而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如今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已并非是个别现象,他们受到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在家庭方面,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有谁带路,周围世界中那些东西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深刻地揭示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方面,由于科技发展,媒体传播设备及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因此一些有害思想、不良内容也更容易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也会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例如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成绩上,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心理问题的忽视。我认为美术教育是引起儿童兴趣的有效催化剂。对少年儿童而言,美术有着可以吸引他们眼球的千变万化的形状和绚丽多姿的色彩,而且是更适合他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美术教育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放松情绪,感知体会外界的刺激,并学会与他人的交流。1.美术教学中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选择适合学生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通过,如视频、范画、参观、组织写生等不同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无限的想象延伸。如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欣赏,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很强,让学生们在校园里观察画草树木,天空云朵、房屋等,各种能看见的事物,并可以通过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去触摸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和记忆,在回到教室里让学生通过之前在校园里所感受记忆的事物画下来,并通过故事的方式用画笔表现出来,在学生画完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让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完整的作品在讲台上,请另一位学生通过对画的观察、分析、判断等方法,说出画的校园里的哪些事物,画中表达的是什么故事。通过这一从感觉、知觉、记忆、现象和思维等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知...